星期四, 12月 28, 2006

中文電影維基網站的誕生

  1895年12月28日,電影史裡,被定為電影的誕生日,法國盧米埃兄弟當日為第一批電影觀眾放映電影。今天已是2007年的12月28日,很高興地在此宣佈──屬於中國的第一個電影維基網站 http://www.cinewiki.cn/ 也正式跟大家見面了。

  在撰寫電影音樂文章多年以來,多得網路,讓我認識了一班來自不同地方處身不同城市的電影迷,他們除卻醉心看電影,不少更是電影研究者與評論者(真的是高手雲集!)當中,他們無論是全身投入電影評論研究寫作或只屬於業餘抒懷對電影的感覺也好,都讓我真真實實的感受到那股龐大的熱情力量。

  在他們的身上,我分別學習與體味到更多有關電影的知識、理論、故事、歷史、觀影角度與感受。更重要是,電影──令這班醉心電影的影迷都凝聚在一起,無分彼此,不為甚麼,只為電影。

  虎皮是我一位很欣賞的電影研究者,他與愛妻肖熹身處法國,在繁重的學術研究與稿件裡,竟然無私地建立這個屬於中國第一個的華文電影維基網站,可以想像,那需要很大的魄力與精神,當收到虎皮的邀請電郵時,深深體會到他這份對電影的熱情。

  最近,又收到他的一封電郵,談及有關建立這個電影維基網站的信念。我看著看著,由衷的感動,也想貼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1樸素的公益站點。我們不做「鬧站」,而做「靜站」,不盲目追求點擊率、人氣和數量,追求嚴謹的態度與溫和的公益心,網站完全由熱愛電影的個人資助,沒有經濟壓力,不追求任何形式的商業效益,在公眾中不追求「快熱」,而是以一種平和而積極的心態面對世界。

2半公開性的群體協作。我們尊重每個人的工作,但更追求群體協作的價值,我們不能完全放開註冊,但在情感上,我們向所有熱愛電影、熱心電影知識的人是完全敞開的,我們不突出任何個人、圈子和我們這些「網站元老」,而突出維基的公開性、參與性、功能性和公益性。

3,作者的產生辦法。有三個管道:作者推薦,作者邀請與個人申請,但我們在宣傳時,順序是倒過來的,主要鼓勵自主申請(申請程式會出現在網站上),但也請您邀請和推薦作者,至於您邀請誰、推薦誰,完全由您決定,您完全能夠代表網站,以網站的名義邀請朋友和合適的作者。您邀請之前,我們只需要對方的信箱和ID即可。

4,可建設性。與國際上的知識維基相比,我們還是孩子,網站在知識架構和分類上,仍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部分條目處於待譯狀態或待修正狀態,但維基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理想主義,它與一般網站的區別在於它是「可建設的」,而且永遠處於「可修正的狀態」,我們號召更多人能參與進來。

5為了不給讀者留下不必要的誤解,我們取消了過去的「核心作者」概念以及各個頁面上的「管理員」,而以「優秀條目」署名(主頁)和「作者代表條目」(在每個作者的個人主頁)的方法,突出個人貢獻,同時網站將以平面出版的形式,保護和展現我們的勞動成果。

  是的,我想,電影評論界甚至文化界向來有「文人相輕」之陋習(這個在中國古已有之,曹丕曾造文談及,不用我多言說),人人都相信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最棒的,對別人所作的往往都是不屑一顧,不願欣賞。

  但對我來說,這班不曾認識不曾見面的電影愛好者,再次令我感受到,世界上仍有純粹而善美的熱情,不單只著力於發揮個人的才華才氣,更對喜歡的電影有著承擔的力量,集合更多的人,為喜愛的電影做一點事。

  我想,虎皮這個行動,跟以往影迷群族moviegoer的網誌一樣,繼續發揚那種理性而平和的電影網誌,讓更多人從中得益。

  電影除了觀賞、感受,還需要深化,好讓我們從中吸取更養份,為自己的生命,為人生,為下一代作出一點點的教育(這並不是指向一種道德的教化,更重要是思想的建立),這才不致浪費了眾多電影工作者長久以來為觀眾作出的貢獻。

星期一, 12月 18, 2006

莫里康將被頒發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早上起來,親切的柚子告訴我一個好消息:2007年2月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意大利配樂家恩尼奧.莫里康(Ennio Morricone)將被頒發終身成就獎,當然,在我來說,莫里康的音樂其實早早就該取得這個獎項,他的音樂為電影注入了影像裡看不見的空間與氛圍,他的音樂理念,也超越了不少同代的電影配樂家。

  根據資料所見,多年來莫里康曾獲提名奧斯卡的電影配樂作品有5次,當中包括有“Days of Heaven” (1978)、 “The Mission” (1986)、“The Untouchables” (1987)、 “Bugsy” (1991) 及 “Mal?na” (2000),只是每次都空手而回,但莫里康的優秀作品豈只這些?早在40、50年代,他筆下的作品已告訴我們,甚麼是前衛、甚麼是酷,今天再聽,更多了──甚麼是經得起時間考驗。

星期四, 12月 07, 2006

大家知道嗎?


這星期一直找尋《浮花》(Volver)裡開場的輕歌劇歌詞,總是徒勞無功,那是來自La Rosa Del Azafran?的Las Espigadoras,大家可知道嗎?

星期二, 12月 05, 2006

左几的斑駁配樂運用

  電影資料館近日就新節目「粵劇後台」放映數部「後台電影」(以藝人的後台生活為故事骨幹),其中,更選來Charles Vidor導演的《琵琶怨》(Love Me or Leave Me,1955)與粵港導演左几的《琵琶怨》(1957)來一次中西「姊妹版」放映。

  荷里活版本的《琵琶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由桃麗斯.黛(Doris Day)飾演女歌手,故事講述她跟背後的經理人兼黑幫丈夫占士.格尼爾(James Cagney)的愛恨。左几借來了這個荷里活故事,再把它轉移到廣州粵劇界,芳豔芬飾演的小歌女貪戀成名,不惜跟吳楚帆飾演的惡霸「跛七」一起。最終,兩名女子都換來名利,卻也賠上了生命?最寶貴的代價:青春、自由與愛情(二人都分別放棄了年輕、清貧的音樂家戀人)。把兩部電影對讀來看,共似的地方,固然有趣,而個中不一樣的中西方文化表達,也相當好玩,加上結局迥異,也看到兩位導演的一些價值想法。不過,我倒想談談兩者的音樂,尤其是左几的《琵琶怨》。

  兩名女性角色都是少有的女性形象,她們充滿野心,對信念堅執,性格倔強,卻也口硬心軟,最終愛己變成害己。桃麗斯.黛以一身娃娃打扮,由小歌女進軍成為荷?活紅星,電影?大唱柔情歌曲,悅耳動人,主題曲〈Never Look Back〉也是充滿寓意,全片音樂的基調統一,歌詞也不時提供觀眾與故事情節對照,倒是左几的《琵琶怨》在音樂的處理上令人意想不到。

  芳豔芬這回是少有的活潑硬朗,向來的苦情臉蛋換上了野心與執意。電影?她大唱不同粵劇折子戲,飾演像貂嬋、花木蘭、範梨花等性格女子,電影也有同名主題曲〈琵琶怨〉,是劇中飾演芳豔芬的愛郎音樂家(黃千歲)送她的一曲,寄意她跟惡霸一起的悲劇生命。芳豔芬在電影?把此曲唱了兩回,第一回還是小女孩的她唱在口?時還不知天高地厚(有趣是此段的黃千歲明明提著胡琴演奏,跟音樂?的琵琶不對應),第二回已是歷盡滄桑,歌詞字幕也在這?方出現,教觀眾更深領會。粵劇與粵歌是這部電影的主音樂元素,然而,竟然也有京劇、美國民歌與國語歌(見開場時芳豔芬的表演)等不同類型音樂穿梭電影。還有,貫穿整部電影的,是大量古典音樂(應該都是「罐頭音樂」吧!):重型的交響曲、芭蕾舞曲、小提琴協奏曲……成了電影?好些背景音樂,營造氣氛,這是一次很有趣的示範,也見證了早年粵港電影對音樂的採用方法相當考究,且多采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