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理斯納的另一個名字
奇斯洛夫斯基(K Kielsowski)的電影,不時出現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他的名字叫梵.德.布登梅爾(Van Den Budenmayer),先別討論有關這位音樂家的生平或其他,也許先由電影中的「出席率」來對他來個初步認識。
梵.德.布登梅爾
《兩生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ka,1991)中,波蘭女子鳳諾尼卡在演唱會中暴斃前所頌唱的,正是梵.德.布登梅爾的〈Concerto in E minor〉。電視劇集《十誡》(Decalog)第九集〈勿願他人妻〉(Decalog9: Thou Shalt Not Covet Thy Neighbour’s Wife,1988)中,曾出現一個戲份不多的女孩,她喜歡唱歌,卻長期受到疾病纏身,縱然天生一副甜美歌聲,卻有志難伸,她在電影中輕輕哼唱的樂章,是梵.德.布登梅爾的作品〈不要貪戀別人妻子〉(Do not take another man’s wife)。
同樣的歌曲,也在電影《紅》(Red,1994)中出現,女主角瓦倫婷(Valentine)一次在唱片店中試聽唱片,被一首樂曲深深打動,同樣就是梵.德.布登梅爾的〈不要貪戀別人妻子〉。此外《藍》(Blue,1993)中,主角茱莉的作曲家丈夫所鍾情的古典音樂家,亦為梵.德.布登梅爾,他的葬禮上,也是用上布登梅爾的音樂作為輓歌。
向來,奇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配樂甚少用上古典作曲家的作品(這和寇比力克喜用古典音樂剛好相反),大抵是基於普理斯納(Zbigniew Preisner)的音樂早充份地表達了奇氏的電影命題,普理斯納既是奇斯洛夫斯基的御用配樂大師,他們除了是最佳合作夥伴外,更是知交,要談奇氏的電影不能抹去普氏的電影音樂,相反亦然。在影評人心目中,二人是不折不扣的夢幻組合。
隱藏的身份
那麼,誰是梵.德.布登梅爾呢?
為何除了普理斯納的音樂,奇斯洛夫斯基還特別選上這個19世紀末的荷蘭作曲家作品(這是從以上電影才得知此作曲家的有限資料)?其實,無論翻查任何有關西方音樂家的歷史書籍,都不會找到關於梵.德.布登梅爾的生平或資料,要了解梵.德.布登梅爾,大概只得從奇斯洛夫斯基的自傳中入手,他曾談過這名作曲家:
「我們在三部電影中都提到梵.德.布登梅爾(Van Den Budenmayer)。在《十誡》與《兩生花》(台灣譯為《雙面薇若妮卡》)裡我們就已經用過他的作品,他是我們最心儀的十九世紀末的荷蘭作曲家。其實他並不存在,只是很久以前我們發明出來的人物。梵.德.布登梅爾當然是普理斯納!普理斯納現在拿著自己以前的作品,說它們全是布登梅爾寫的。布登梅爾甚至還有出生及死亡日期,他每首作品都經過分類,分類號碼就用來作為錄音標記題。」[1]
原來答案是幕後的普理斯納亦走進了光影世界,給自己另一個身份。
這個屬於過去式的作曲家,不單止活在電影內,也活在電影之外。就以電影原聲大碟《藍》、《紅》與《兩生花》為例,三張大碟清楚標明關於普理斯納與梵.德.布登梅爾的音樂,彷彿全碟音樂是來自兩個不同的作曲家。
其中《兩生花》電影原聲大碟中,有趣是兩首由梵.德.布登梅爾創作的作品,都如奇氏在前文所說,配上了古典樂曲才有的分類號碼,〈Concerto in E minor〉的分類號碼是SBI 152,屬1798年版本;至於〈Concerto in E minor〉的分類號碼是SBI 152,屬1802年版本,不知者定必以為梵.德.布登梅爾是真有其人。至於普理斯納樂於在電影外用上這個虛擬身份,不失為夢工場中的一件美談逸事。當然,這也只屬於奇氏與普氏二人之間的「專利」,自從奇斯洛夫斯基離世後,梵.德.布登梅爾的生命似乎暫告段落,漸被遺忘,普理斯納就只得在其他電影中做回自己的角色。
[1]Danusia Stok編,唐嘉慧譯:《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第四版。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頁300-301。
(本文原載於羅展鳳《映畫X音樂》一書,香港三聯出版,2004。)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