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08, 2005

攝影機前後的半邊天 :50年來香港電影中的女性形象(1)


  想一連數天談談近50年來香港電影中女性的形像,也從上世紀的50年代說起……


50's無聲的一群vs無憂的小鳥
  50年代,香港工商界不景氣,經濟屬於低迷期,其時大量難民湧入,職業求過於供,是以普羅市民都過著艱苦生活。至於女性,大都是安守家中,料理家務。一般市民的工餘時間娛樂活動不多,粵曲跟粵劇要說是當時港人的最佳娛樂節目,女性觀(聽)眾尤甚。

  至於當時電影,要麼以寫實為主,觀眾在購票入場觀影時,往往從中找得日常生活共鳴;要麼就是叫觀眾放鬆下來大肆幻想的中產故事,讓觀者把握個多兩個小時逃避日常困境,嘻哈一番。

女人:弱勢社群
  50年代女性不時在電影中處於下風,她們可能是大家庭的小女傭(幹粗活以外還要應付少主的日常性騷擾)、可能是賣唱為生的歌女(更甚時賣歌也賣肉),又或者「有幸」結婚後也成了婆婆的眼中針(婆媳不和是當時電影一大基調),她們都是經濟欠獨立的小女子,大多是少讀書,生活在低下層,每每被當作搖錢樹,又或者只得寄人籬下,飽歷滄桑。生來為女兒身,彷彿就是宿命論,有幸嫁得如意郎君自然拍手叫好,否則只好認命作罷,女性命運在當時電影所呈現的往往是窮途末路,叫台下女觀眾同聲一哭,一吐心中憤慨。

  代表作有1957年《黛綠年華》,紫羅蓮因父親早逝,寄居任職交際花的好友梅綺家中,最終不幸同走上舞女之路。《新寡》(1957)中的夏夢因丈夫意外去世,自此飽受封建的婆婆跟小姑娛解,身不由己。同年由芳艷芬主演的《琵琶怨》講述粵劇女伶被捧成名間的辛酸血淚,成名背後不過是人家的一棵搖錢樹,吃力而不討好。

  其他:《我是一個女人》(紅線女,1955)、《敗家仔》(白燕,1952)

女人:中產的童話
  1956年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簡稱電懋)正式成立,其時班底都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對中西文化涉獵甚廣。為了迎合當時較大的東南亞市場,電懋出品往往別具一格,其中最大特色要說是片中女性形象。
  
  這些女主角大都是外貌標緻,身段優美,受過高等教育,出身豪門(起碼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經常有機會接觸西方文化,能操多國語言,不時可以坐飛機周遊列國,羨煞旁人(尤其戲外觀眾)。《四千金》(1957)自然是當中的表表姊,穆虹、葉楓、林翠、蘇鳳飾演的四姊妹可謂是各具特色的美人兒,生來在富裕家庭,不愁衣食,難得每個女孩性格鮮明:大姐賢德、二姐冶艷、三妹活潑、四妹天真,說來就是說明完美女子的混合人版,意識型態根深蒂固。

  而外在的西化,內裡卻是傳統保守價值,各自覓得如意郎君,才是女子歸宿所在。這類電影如其說是反映現實,不如說是販賣美麗童話,叫一眾姊妹產生肥皂泡式的憧憬--在短短的兩小時內吧!

  其他:《空中小姐》(葛蘭、葉楓、蘇鳳,1959)、《曼波女郎》(葛蘭,1957)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