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7月 10, 2005

攝影機前後的半邊天:50年來香港電影中的女性形象(2)

60's站出社會來
  香港本土工業起飛,不少年輕少女都投身工廠工作,她們一方面擔起了家庭的經濟(供養父母及弟妹上學),亦為自己建立經濟能力。日間她們努力工作,埋頭苦幹;晚上又或假日就相約友人一同看電影去,一洗工作疲累。

  為了滿足這班數字龐大的工廠妹,電影公司決定拍攝一系列以工廠妹為對象的歌舞片,好讓這班姊姊妹妹一洩悶氣,副產品自然是姊妹們都不自覺把自身投射到漂亮的蕭芳芳跟陳寶珠身上,有所寄托。

女人=工廠妹
  60年代依然以刻劃勞動階層女工為主,其中以陳寶珠的玉女形象最深入民心,就是善良而堅定,楚楚可憐之餘又帶幾分倔強,且滿有同情心、正義感,是故成了其時一眾工廠妹的自身寫照。《姑娘十八十朵花》(1966)就是當中一個好例子,長髮而純樸的陳寶珠在電影中形象正面,青春迫人,載歌載舞,故事時結尾跟男主角有情人終成眷屬,最是逗得一眾工廠妹觀眾歡心(當時一般女工都抱著早婚心態,深信嫁了人就找得「長期飯票」)。

  《孝女珠珠》(1966)中的陳寶珠更「進化」為積極進取,誓跟不合理的社會抗爭下去,展示了女性堅執一面,儼如一個女英雌。相比下,蕭芳芳的形象則多為有錢富家小姐,出入高貴場所,新潮派對,甚至組樂隊,帶動周邊友人嘻哈玩樂,如此多姿多采的千金小姐生涯,也正是工廠妹的投射對象,夢想所在。《花樣的年華》(1968)跟《花月爭輝》(1969)都是好例子,從來「夢工場」中生產的共鳴感跟美夢是工廠妹最窩心的記托。

  其他:《玉女添丁》(陳寶珠,1968),《蔓莉蔓莉我愛你》(陳寶珠,1969)

女人:女超人化身
  女性走出家庭帶動經濟是60年代一個劃時代表現。此時,電影中亦有一批劃時代的女主角,她們勇敢、決斷,愛情不是她們那杯茶,反過來愛站出來申張正義,警惡懲奸,難得她們皆身手不凡,聰明冷靜,壞人紛紛聞風喪膽。

  雪梨的「木蘭花」,陳寶珠的「女殺手」與及于素秋的「黃鶯」就是最佳代表。某程度上,電影正好借這班新女性展示了本土勞動人口中的一班新勢力--女工。她們經濟獨立,家庭束縛相對減輕,眼界擴闊了,是真的走入社會,擔起半邊天的角色,除了是喻意所在,自然也是討好這班開始消費的女觀眾;告訴她們:女性,不再是弱者。

  其他:《女飛俠黃鶯巧破鑽石案》(于素秋,1960),《女黑俠威震地獄門》(雪梨,1967),《女殺手》(陳寶珠,1966)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