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26, 2005

簡約主義配樂大師現場發功──米高.尼文


  去年六月的香港藝術節對電影配樂迷來說,絕對重要。英國電影配樂大師米高.尼文(Michael Nyman)與他的樂隊來港即席演出,當中包括演奏尼文跟不同電影導演的音樂選段,同場更放映迪吉.維托夫(Dziga Vertov)1929年經典作品《持攝像機的人》,由尼文則與他的樂隊作現場伴奏,聲與影的感官享受,是繼2001年菲利浦.格拉斯(Philip Glass)應香港藝術節之邀來港為電影《吸血殭屍》伴奏後的另一次電影音樂盛宴。

  2004年,對米高.尼文是重要的。六十之年,剛好以時間的年輪為他的作品好作一次輝煌總結,唱片公司特別為他一口氣推出了不同作品的Nyman at 60紀念版,對喜歡尼文的樂迷來說,自然不作其他考慮,都想一一擁有。

  事實上,紀念版本的包裝精美,每張專集都附上精美小冊子解說,寫上尼文每回創作的小小心路歷程,以現時出版的專集所見,絕大部分為他跟老搭擋導演彼德.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的作品,包括《繪圖師的合約》(The Draughtman’s Contract,1982)、《動物園》(A Zed & Two Noughts,1985)、《淹溺三六九》(Drowning by Numbers,1988)、《情慾色香味》(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and Her Lover,1989),也有與珍.甘比恩(Jane Campion)合作的《鋼琴別戀》(The Piano,1993)。其中,最值得注意自然是尼文的Decay Music(腐朽音樂),來自他跟格林納威的1978年舊作《1-100》,是近年來甚難找到的作品選集,實驗味道濃郁。

簡約主義音樂
  1944年,米高.尼文生於倫敦。1961至1963年間,他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Music)隨Alan Bush修讀作曲,後於倫敦King’s College攻讀音樂學(musicology)。這位具備古典音樂造詣的現代音樂家,於King’s College攻讀其間,已開始撰寫樂評,曾撰述的音樂雜誌包括有《The listener》、《New Statesman》、《The Spectator》。1978年10月,尼文在發表的樂評文章中提出了把「簡約主義」(minimalism)應用於音樂上,是這方面的第一人。


  所謂「簡約主義」音樂又稱為「複奏音樂」(repetitive music)、「原聲音樂」(acoustical music)及「冥想音樂」(meditative music),每種名稱分別說出不同「簡約主義」音樂家在音樂上的不同方向。可以肯定是,「簡約主義」音樂家都一致而有意識地要對抗傳統以來教條主義下的十二音階體系作曲技法,他們更著意在音樂上的迴旋反覆設計,強調韻律與節奏。

華麗與腐朽的共生
  至於尼文的音樂,也就是強調這種重複的節奏與韻律,他尤其喜歡以主旋律作魔幻似的變奏。有形容他的音樂為「神靈與魔鬼的爭戰/對話」,「華麗與腐朽的共生」,可以說,這位大師的作品結合了兩極的元素:神聖/腐敗;光明/黑暗;瑰麗/糜爛;親和力/衝擊力;柔美/扭曲……獨特的音樂形式彷彿展現了一種對生命的看法:周而復始的生命步伐、突變的成長歷程、矛盾而戲劇化的宿命,充滿銅板兩面的弔詭性。

伯樂與千里馬
  這個六月份的音樂盛宴中,近半數演奏的均為尼文與彼德格.林納威的作品。格林納威可謂他的伯樂,是他把尼曼的音樂帶入電影世界。二人第一次合作於1978年的《1-100》。尼曼在一次訪問中,就曾講述他與格林納威之間的認識與合作。


  「在學院其間,已認識彼德格林納威,他當時在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工作,住在一所凌亂的單位,也是一個類似戲院可用作放電影的黑房,每個星期五及星期六的晚上,他就借來一些像愛森斯坦(Eisenstein)及高達(Godard)的實驗電影播放,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

  好搭擋往往建基在互相欣賞與互相信任上,這點他們是做到了,尼文曾說:「我選擇格林納威的路線是因為我們都樂於與對方合作,我們建立了一種合作的方式,沿用上15年。當我在寫曲的同時,格林納威則進行他的拍攝及剪接工作。每次我給他音樂,他總會說:『啊,是!這段切合尾段多於開場』,之後,這段音樂就會創作成一種經剪接後的節奏。傳統的荷里活方式是把最後經剪接過的電影才配上音樂,但這種方法卻截然不同,我可不是一個只把音樂放進(電影中)的啞巴。」

  二人最後一次合作在電影《魔法寶典》,說來也是尼文的得意之作,只是他真正為人熟悉的,相信是與珍.甘比恩合作的《鋼琴別戀》,此電影配樂更曾於1993年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從此他的名字亦開始受到更多樂迷注目。


米高尼文作品(部分)簡介
這回尼文來港表演兩場,演奏作品自然有限,不妨在此作簡略介紹:
1《鋼琴別戀》:尼文最廣為人熟悉的作品,當年電影專集賣個滿堂紅。說來也是尼文感情豐富之作,行雲流水的抒懷琴音好比照電影中堅忍柔情的女主角,令人沉醉再三。
2《繪圖師的合約》:靈感來自英國17世紀古典作曲家亨利.培賽爾(Henery Purcell),他的重要特色頑固低音(ground bass)正是尼文為此片樂曲創作時的一大仿效,當中盡展示了尼文音樂中那種迴環重複形式,強調變化、層次感,尼文簡約主義音樂的最佳詮釋。
3《魔法寶典》(Prospero’s Book):跟導演格林納威的另一次合作,實驗性強,另一次利用音符之多變作作扭曲變奏的作品,是《情慾色香味》以外的另一次大膽嘗試。
4《持攝像機的人》:絕對尼文的演繹,1929年經典作品加上尼文個人得很的音樂風格,配合畫面來看將有一番新的體味。
5《三人有三個夢想》(Wonderland):溫柔、體貼的音樂筆觸,盡表現人性矛盾,七情六慾。
6《淹溺三六九》:以莫札特的《小提琴與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作創作藍本,尼文抽取了好些含蓄的片段再作改編,出來是截然不同之感,加入了尼文的風格化曲式,溫婉的樂曲強而有力,很容易就懾著聽眾心神。
7《蠻荒情仇》(The Claim):相對溫柔恬靜的旋律,平淡中隱藏激昂情緒,音樂情緒有待音符的推進延伸逐漸加強。

(本文原載於香港經濟日報,2004 年5月28日,現略作修訂)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