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機前後的半邊天:50年來香港電影中的女性形象(3)
70'S被隱去的女性
70年代香港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明顯轉移,工業發展為女性提供大量工作機會,使女性有更大的空間建立家庭以外的角色,女性接受教育的數目亦增多了,其職業選擇更呈多樣化,收入及升遷機會亦得改善,提高了女性的經濟獨立能力。
此時期以電視劇最強,「女強人」等稱號造型也是多得電視帶動,於是有李司棋、汪明荃、黃淑儀等電視台當家花旦順世誕生。
電影呢?似乎女性都被隱去了,除了年頭兩部以女性為名的重量級電影外(70年有唐書璇的《董夫人》及胡金銓的《俠女》,都是藝術性強的古裝電影),主流電影似乎都把眼光放在男性身上。
男性武俠片當道,李小龍的《精武門》、《猛龍過江》(1972),傅聲的《洪拳小子》(1975),成龍的《醉拳》(1978),圈中受注目的都是剛強味濃的武俠導演:劉家良、張徹、袁和平,還有一個許冠文,許氏帶領兩名弟弟走出「公仔箱」再走進「闊銀幕」,75年的《鬼馬雙聲》、《天才與白痴》還有76年的《半斤百兩》都是賣座好例子。女性呢?不過是一眾男性電影中的小角色,無可無不可。
女人:不起眼的小婦人
女性當然有其位,只是都甚「安守本份」,從來不會掩去男角光芒。
像趙雅芝、呂有慧等當家花旦放在許冠文的喜劇中,也不過是小秘書、人家的好妹妹,對白固然不多,間或展現美好身段(可留意呂有慧在《鬼馬雙星》一幕),以較健康姿態吸引男性觀眾,說來都是溫和的小婦人而已。至於一眾武俠電影都是男性掛帥,女性都是被欺凌、壓迫的弱質女流,等待男主角英雄救美。
受教育的女人:被揶揄的對象
70年代值得一提要說是蕭芳芳飾演的林亞珍(可追溯至年前張柏芝在《鬼馬狂想曲》的造型)。
從當年電視喜劇節目(有點像許氏兄弟電影,從電視節目《鬼馬雙星》起家的角色)走進大銀幕,林亞珍可說是首個獨挑大樑的女角,打正旗號以《八彩林阿珍》(1978,吳宇森)跟觀眾見面。這位放洋留學女生成了一眾人笑話對象:她書讀得多(碩士畢業),卻難找工作(高學歷成了她的絆腳石);中性打扮,衣著不修邊幅(一個完全被削去女性溫柔的「男人婆」角色),像飯碗蓋著頭顱的草菇髮型,雙眼千度近視,臉上永遠掛著一個厚厚鏡片,口裡經常嚼著口香糖,樣子打扮叫人倒胃,林阿珍在電影中強調不拍拖不結婚不生子,是父母擔心的「問題」女兒。
這位「浸洋水」回歸香港的女子形象,也就成了70年代觀眾愛揶揄角色,某程度上,也反映其時大眾對讀書多的女性有怎樣的價值判斷。而在票房上,70年代兩部林亞珍的電影都打入了票房的十大成績,可見其甚受普羅大眾歡迎。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