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30, 2007

香港電影與《香港電影》



  現時我在香港藝術學院裡教授一個名為Film Theory, Film Appreciation and Film Review的課程。這兩年來,我在學期尾都要求同學們選一部近5年來的香港電影作電影語言分析,作為個人學期功課成績。每次提出這樣的要求,同學們定必會反問我說:「為甚麼只可以是港產片?」

  同學們背後的問題就是,為甚麼不可以是主流、影響他們最深的荷李活電影?或日韓及其他亞洲電影?或歐洲電影?或動畫電影等等等等?

  那大抵是出於一份「私心」,對香港電影,我想我有一種潛藏的情意結。

  坦白說,我是看香港電影(「港產片」)成長的一代,那是火熱的八十年代,很多主流的「港產片」,我都隨父母或與同學、友人在大銀幕看,多年來,我儘管不會說我最喜愛香港電影,但我總得說,因為「港產片」的本土性與自己成長的社會血脈相連,不由得對香港電影多了一份其他國家地區所不能代替的情感,看著香港電影出產了很多輝煌的作品固然高興;有時,看見很多爛片也好一樣嘗試從其他脈絡去想像它們的生成,因為,我一直認為,某程度上來說,沒有人比香港人更熟悉香港電影,有些本土語境的確只有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可以深層理解。(當然,不能抹煞其實也有很多非港人的港片研究專家,以其他角度發掘港片,不過始終只屬少數。)

  是故,當看見同學們日益對香港電影表示失去興趣、唾棄、失望、不滿等負面情緒時,我就有一份心酸的感覺。一方面深信香港電影工業固然要為此作出檢討,好些電影創作人要承擔他們曾作的惡果;但另一方面,更希望那一對對對於香港電影的有色眼鏡可以稍稍脫下,事實上,還有好些香港電影值得以不同角度欣賞分析,值得我們入場觀看。

  於是,功課要求以香港電影作分析,除了是基於必須給同學們劃分一個範圍作指標外(如果不劃分,很多同學又會覺得範圍太大,大海撈針似的),也希望令他們藉著這次機會找來一些香港電影作品來看,作為功課閱讀當中的電影語言技巧之餘,其實也好製造機會讓他們對香港電影有一些改觀,這些也是我每次得解釋他們說的。
  
  高興是,以往亦有些同學跟我說,他們因為功課而找來一些香港電影看,發現原來好些香港電影作品還不俗呢!這也算是我最希望他們能夠得著的感受。

  自從香港惟一一本電影雜誌《電影雙周刊》停刊以後,最近,坊間出版了一本名為《香港電影》的電影雜誌,有時候上課,也有同學向我問及雜誌何時出版,這期會有怎樣的內容(其實我不是雜誌的編採人員或固定作者,是故每次只得說我並不知道!!),我想說的是,這位對《香港電影》有興趣的同學J其實也是一個歐洲電影迷,但他卻對《香港電影》相當支持,我想,大抵也出自一種跟我相似的感受。此外,國內也有博友對這本雜誌表示支持與欣賞。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作為喜愛電影的人來說,《香港電影》是值得支持的。

  當然,雜誌出版後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意見,但總的來說,我認為還是傾向正面的。每個人都需要成長過程,一個導演,一個創作人,一本雜誌何嘗不是?我相信《香港電影》有繼續改善與茁壯成長的空間,但也深感一眾編採人員為此雜誌所出過的力量,是他們,讓我們對香港電影、香港電影創作人與一眾電影工作者有更前線的認識(別忘記,那是香港一眾娛樂八卦雜誌不能給我們的珍貴資訊!)讓我們從中讀到一些更深度的影評與觀察文章,分享與學習閱讀電影的文化。

  這由是也讓我想到文友湯禎兆一本尚未面世的作品名字:《香港電影的血與骨》,單從書名,也可以看到他對香港電影的那份肉緊與執著,他是東洋文化專家,卻一樣對香港電影有著骨肉與血液的熱血感受。

  本著「愛之心,責之切」,我想像我這樣對「港產片」有情意結的人無疑也一樣會大罵某些「港產片」是爛片,正如讀者絕對有權指責一本書或一本雜誌做得好與不好,不過,有時候,只怕現世太多指責的聲音卻可能是出於一種不尊重。批評從來容易,但希望,批評者在批評的同時,都有欣賞、理解,並且有理所據,而不是「一錘定音」的攻擊就好了。

1 Comments:

At 2:28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在堂上聽左你既答案之後﹕「因為你係香港人。」我都覺得今次功課應該寫港片。我都覺得奇怪點解你會揀港片為題,睇埋你寫既blog仲清楚。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