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原聲雜談
電影《如果.愛》(陳可辛導演)還未上映,原聲已經在十一月尾推出了,全亞洲同步發行。可以先聽為快,對一眾好奇這部還未正式公映卻已經口碑甚佳的觀眾樂迷來說,誠是一大快事。記得王家衛曾在一次訪談(可參考《2046》電影原聲所附的DVD訪談)中說,他是喜歡先聽原聲再看電影的人,一旦熟悉了原聲再看影像,每每有著更深刻的體會與感受。此言非虛,我也是喜歡先聽原聲再看電影之人,熟悉了音樂的旋律節奏再看電影,感覺的確很不一樣。
這回先聽《如果.愛》的原聲,很快就能投入這部電影的節奏氛圍。彷彿憑曲「看」了電影一遍,好些劇情在聆聽過程只要注入聯想,不難猜測。原聲裡收入的都是人聲歌曲,歌詞就是最佳的敘事訊息。電影中的主要演員張學友、周迅、金城武及池珍熙這回都大開金口演唱,張學友的歌聲之圓潤與情感之豐富已經不用多說,後三者則為電影帶來了新鮮感與驚喜,無疑收了「先聲奪人」之效,憑原聲吸引觀眾入場的相信不少。
此片原聲由金培達監製主理,多年以來,金培達曾創作的香港電影原聲有《紫雨風暴》、《夏日的麼麼茶》、《星願》、《旺角黑夜》、《三更之回家》等,當中,金更曾多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與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原創音樂大獎。這回,金培達為電影注入濃郁的浪漫氛圍,主題曲〈如果.愛〉清新討好,張學友那種曾經滄海的演繹自然要記一功,此曲也為電影起了點晴之效,帶動整個故事進展;〈命運曲〉裡由張學友與池珍熙合唱,金培達那戲劇性的編曲,為歌曲初段注入淡淡哀愁,中後段卻是劇力萬鈞,充滿張力,難得是張學友跟不諳國語的池珍熙合唱卻一樣吸引,二人產生一種叫人難以抗拒的化學作用。張學友另一作品〈男人本該妒忌〉以探戈曲式展現,令人想起了《情陷紅磨坊》裡伊雲.麥葵格的〈Roxanne〉一曲,充滿男女情感角力之氣氛;周迅與金城武的〈十字街頭〉更是一首末世男女悲傷情歌,節奏輕快慵懶,與歌詞形成另一反差,相當不俗。可以說,原聲內十二首歌曲,慢慢把電影故事鋪陳,電影感重。
陳可辛這回首次嘗試拍攝愛情歌舞片,如他所說「在這部影片中,歌詞和台詞一樣,是表達的工具,唱歌就像講話,話講得好,歌就唱得好,是不是跑調並不重要。」當然,錄音製作早潤飾了當中的沙石與瑕疵,這點和數年前荷里活兩部歌舞片《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與《芝加哥》(Chicago,2003)一樣,不是唱歌出身的一眾演員一樣唱得頭頭是道,後期錄音製作要記一功。
歌舞片在港產電影裡是少人涉足的電影類型,陳可辛也在訪談中說過,歌舞片的類型,最大的劣勢也是最大的優勢,他希望通過這種新鮮的類型吸引觀眾進戲院。又說,《如果愛》跟《情陷紅磨坊》、《芝加哥》這樣純粹的歌舞片不同,它的形態更類似於上世紀80年代的《舞廳》(La Bal,1983)。
話說回頭,這種早在上世紀30年代為美國社會提供歌舞昇平的烏托邦理想的片種(當時世界面臨經濟恐慌,民生凋萎,社會問題嚴重,此類電影為觀眾構築一個逃避殘酷現實的理想天堂),後來隨電影史經歷許多次變革,改頭換面。不變的是,主流歌舞片總離不開美輪美奐的服裝跟衣香鬢影的場景,一眾演員舞姿曼妙,聲色藝全,叫觀眾目不暇給。《如果.愛》自然也不乏如此元素,只是,單從原聲中歌詞可以相信,此片已遠離了歌舞片原型那種喜劇性的樂觀主義,它不像《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1952)或《仙樂飄飄處處聞》(Sound of Music,1965),愛情不再是救贖而是咀咒,唱歌與舞蹈在當中不再是歡樂的泉源,而是愛情與事業取捨下的悲劇。戀人們在當中歷盡感情的錯失、回憶的痛苦、等待的蒼涼,求不得、愛不夠………
本文原刊於《無錫日報》太湖賞碟版2005年12月18日
1 Comments:
Vachel: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看歌舞片就想開開心心吧.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