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24, 2005

法國繪本家:約翰-杰克.桑貝



  幾米說,是桑貝(Jean-Jacques Semp?,1932-)的畫,令他重整原先對插畫狹隘的觀念。

  我比較遲才認識桑貝,第一次讀他的作品,是看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skind)的《夏先生的故事》(Die Geschichte von Herrn Sommer),簡約的情節,意味深長,配上桑貝含蓄的水彩畫作,都是叫人咀嚼再三的文字與插圖。

  從此我記著Semp?這個名字,並開始找尋。後來發現,他就是桑貝,早有台版譯作。不少藝術家愛張揚地表露才華,不像桑貝,人如其畫,都是含蓄、內歛,像謎一樣的幽默插畫家。桑貝擅長幽默小品,輕輕數筆,就描繪出平凡人日常生活,是法式精點,佐以咖啡鬆餅最佳,選擇星期天一個晴朗的下午閱讀,心情特別舒暢。

  多年來,桑貝為曼哈頓最負盛名的雜誌《紐約客》(New Yorker)畫插畫,每回簡單數筆就勾勒出人情事物中的微小與暖和,叫人動容。他筆下的人物,彷彿是城市人每天擦身而過的路人,平凡不過,卻又各有故事:安分守己的小婦人、盡忠職守的模範員工、穿著便服的中產階級、學習舞蹈的少女、愛搗蛋的小孩子、帶著隨身聽的慢跑者……這些人物在桑貝筆下往往有著靈光,像活生生的人兒,在桑貝那鉅細無遺的觀察下,畫面每每帶有一種寧謐氣氛,充滿詩意,卻又不失風趣幽默,只此一家。

  是的,機會總留給已準備好的人。

  當獲悉《紐約客》的青睞,桑貝就把握機會努力作畫,他瘋狂般的工作,第一個封面故事,就畫一個人首鳥身的生物,站在高樓大廈窗緣,遲疑著,不敢展翅而飛。桑貝一次回憶當時情景說:「這件作品是在1978年我生日的同一天出版的。我想它仍然是我最喜愛的一部作品。當《紐約客》僱用我的時候,讓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存在。我記得,那時正是盛冬時刻,儘管沒有手套或口罩,我卻歡天喜地的穿越中央公園。」由於報社給他提供了一所小小辦公室,他就習慣把自己關起來。晚上,整棟大廈就只桑貝一個人,他說,每想及此,就有種無與倫比感覺。

  同一時期,桑貝出版了約12本的作品,在繪本界,已實實在在佔一席位。《淘氣小尼古拉》(Petit Nicolas)就是當時一本代表作,當中寫的是小孩子的童心童語,甚得成人及孩子喜愛,此作品使他聲名大噪,也正式讓他從此投入繪本家的生涯。一直以來,桑貝甚少描繪政治人物,他情願為小人物作畫,又說:「我一直都非常佩服那些為了生存或實現某個理想而竭心盡力的人,即使他們的理想微乎其微。」

  桑貝在他創造的人物中亦時有自己影子。他的畫途並不算十分順利,也曾被人多番拒絕。苦惱,不計其數,「當我帶著作品去見決定人時,我心理很清楚,如他們不收我的作品的話,我將無法付我那間佣人小閣樓的房租。這種困窘的待續超過了15年之久。」

  在巴黎,在曼哈頓,藉著觀察、速寫周遭往來的人群,桑貝繼續讀著別人,成全自己畫作。30多年來,他已是世界級的繪本家,作品散見世界各大報章雜誌,他的20幾種繪本也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30幾個國家流傳……關於他的畫作,法國報刊曾這樣形容歸納說:「桑貝筆下的典型人物,身軀小得像鳥,卻無法自由翱翔,是受到日常瑣事牽絆的理想主義者──夢想著自由開闊的空間,卻被牢牢地綁死在地上。」

2 Comments:

At 1:14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對於漫畫家/插畫家, 我認識不多; 最有感覺的是劉莉莉 (Lily Lau), 她的作品既細緻又誇張, 赤裸裸血淋淋的, 帶有Expressionism 和Surrealism 的風格, 也是Gender Studies 的好題材.

 
At 12:38 上午, Blogger 展鳳 said...

映雪:啊,劉莉莉自然是我們香港的代表,對女性尤其有深刻的描繪,我也看過一些呢!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