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13, 2006

黑澤明逝世8周年座談會(1)

在這裡,會一連幾期跟大家分享是次講座內容。


講座日期:2006年9月30日
時間:下午7:30至10:30
講者:杜琪峰、徐克、舒琪、何思穎

杜:杜琪峰
徐:徐克
舒:舒琪
何:何思穎
A:席上觀眾

杜:我從來沒有怎樣看有關黑澤明的資料,也沒有看過雜誌談他甚麼甚麼,我認識的黑澤明,都在他的電影作品裡,從中可以發覺他無論在人物設計與主題上,花了很多功夫,無論是早於1950至1970年代,甚至現在,我發現黑澤明電影裡其中最珍貴的地方,是在於他在人類價值觀上的深刻描繪。現在的電影太「商業」了,太著重票房計算,相反,黑澤明在電影裡關懷的是人生問題,他很喜歡在電影裡探討人生究竟是甚麼。

  我最欣賞黑澤明他在電影鏡頭的動與靜處理,很有一手,他從來不怕把鏡頭站著不動,反過來,他也不時把鏡頭不斷搖晃,但更重要是,他知道甚麼時候用甚麼鏡頭,從來不是胡亂用的。我也希望大家可以更多了解黑澤明的電影世界,那是一個寶藏。對亞洲電影來說,黑澤明其實已經有很大的影響,你看張徹的電影,甚至我自己也深受他的影響,我認為,初入門當編導的,好應該把黑澤明的所有電影看一遍。

  關於黑澤明電影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實在有很多,可以舉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一個,是在《姿三四郎》一片裡,那師傅在海邊,把每個徒弟掉下水,一個接一個的,起初我看的時候只覺得很悶,心想黑澤明為何只有這一招?後來我想通了,黑澤明以這個處理方法,是想表現當師傅的根本不想傷害大家,只想把他們一一掉下水反省。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在《赤鬍子》一片,當中說到他把粥給一女子餵食,我是1970年代看這部電影,當然覺得很悶,後來想,導演不會白白拍這個鏡頭,其實,這場戲要說的是四個字:「仁心仁術」,作為醫師,除了用醫術醫好人,還有更重要是醫德,那是用心的,黑澤明可以用上這麼多的篇幅去描繪這兩段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表現。
  
  我個人最喜歡他的《天國與地獄》,情節與人物設計也非常的好,所有都如此恰當的,也很喜歡黑澤明的堅持,那時候明明已經可以拍彩色電影,他卻繼續拍黑白電影,在外人來看,有點stubborn(固執),反過來,這令我有時會想,如果有一天沒有人再拍菲林電影,將會很可悲的。

A:然而今天看來,像黑澤明電影裡的主題會否過時老套?未必那麼多人懂得欣賞呢?畢竟數十年後,年代不同了,大家都經歷了很多不一樣的事情。

杜:我不知道,我是1955年生,其實就出生時間來說,我對戰爭的意識也很模糊,無疑,時代是不同了,加上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與經驗,我知道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我們亦不可以要求大家繼續沿襲上一代的價值觀,但我想說,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或值得保留的,譬如「俠義精神」,電影裡一直也離不開英雄人物、悲劇人物,我想這些都是一些很重要的核心問題,無論是屬於那個時代,都不應該影響到的價值想法,每個時代固然有屬於那個時代的英雄,我也不是叫大家繼續拍黑澤明的電影。

  我想說明的,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太急功近利了,你以為教他們上課學知識嗎,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先教他們學做人,很可悲!他們根本沒有帶著甚麼上課,渾渾噩噩的。黑澤明的電影每每叫人懂得如何提昇自己,他的電影會帶動這些想法。

徐:我想,看電影不該如此隔離的,電影既有反映時代的需要,但也有一種有關人性的描繪。所謂人性的描繪,其實不獨是大家認為那種哲理化或很深奧的東西,電影最重要是它能否正接地touch(觸摸)到你的心靈,黑澤明電影裡的人物,大部份是悲觀生命裡的積極者,他們的價值觀從來不會被現實的社會污染,當中的人物不時為更崇高的理想作出犧牲,令人傷感,但始終維護著人類的希望,是一種有份量的影響。

  今時今日雖然再無戰亂,觀眾再看黑澤明的電影時也許會有不同的體會與領略,但我相信,觀眾看的時候總有反應,與黑澤明的電影產生關係,相反,現在太多電影是堆砌而成,我以為創作人理應通過像這種激烈的內心震盪,才可以產生這些感覺。

  基本上,黑澤明每一部電影都總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地方,那不單指站在創作人的角度,或者有關電影語言,甚至有很多地方都很值得我們欣賞的。我相信每個喜歡黑澤明電影的觀眾也有屬於他們深刻的鏡頭,在我來說,好像《用心棒》一開始的兩分鐘,只見男主角背著鏡頭,已經很了不起,後來我發現,自己在拍戲過程總不時閃過一些鏡頭,似曾相識的,大抵都跟黑澤明有關。

A:為甚麼現在的中國出不到像黑澤明這樣偉大的導演?

徐:我想強調,導演不是精神領袖,一個導演只要忠於表達自己的感情,誠實地面對自己與自己創作的,已經付出了相當的勇氣。很明顯,黑澤明有屬於他自己的選擇與勇氣。我不知道世界上會否有另一個黑澤明,事實上,黑澤明是獨特的,全世界也不能再見到另一個,電影創作跟文學或音樂創作也一樣,可遇不可求,迫不來,正如世界上只有一個周星馳。

何:我想,這裡涉及一個有關National Cinema(國家電影)的問題,我們很多時會將香港或中國的電影跟日本比較,因為大家都位處亞洲。1980年代前,我想香港電影跟日本電影真的沒法比,客觀上有其原因,地域繁盛與否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此外,還有觀眾的教育水平,時代背景也是一個問題。

舒:我想說,藝術上的成就其實很難作出比較。我們有時候只能夠看到這些Filmmaker的電影特色,他們的個人成就往往在於他們在自己處身時代的影響與他們對後世電影的影響,這些成大器的導演,總有無窮的地方給我們啟發。但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想想,是否有必要需要多一個黑澤明呢?正如何思穎所說,國家怎樣看待電影也會對當時的導演有所影響。

  事實上,電影從1930年代開始發達,各地環境不同於是各地電影也有不同的特色。都說香港出不了偉大的導演,其實無論香港與中國也一直出現一些很重要的電影作品,不時令人驚訝,譬如發現他們的作品裡充滿了人文關懷,一樣在題材上有深邃的思想,只是在這方面的研究太少,又或者步伐太慢,致令我們在今時今日也未能作全面性的接觸。

  好像香港有很多粵語片導演其實執導上相當出色,現在好些電影研究者發現,他們其實不時有新的驚喜注入電影裡,好像《人海孤鴻》一片,我記得有次在學校給同學放映,他們看後都大拍手掌表示感動。那時候,拍攝的資源是如此匱乏,可是從電影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導演的誠意與用心,我們都被當中的燈光處理如此細緻而打動了,那是就導演的心力。是故,我們更需要發掘,更需要推廣,其實無論香港與中國電影也有很大的寶藏!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