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月 20, 2006

柏林影展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


金培達(行內人愛稱他Peter)得夠成為首個在柏林影展取得最佳配樂殊榮的香港配樂師,自然可喜可賀,為了令大家進一步認識金培達,先貼一篇是日新聞消息。另從明天起,陸續貼一篇我在兩年前給金培達做的詳盡電影音樂訪談。


  第56屆柏林影展得獎名單揭盅,由香港音樂人金培達配樂的港產片電影《伊莎貝拉》(下簡稱《伊》)榮獲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成為首名在該影展獲得技術性獎項的華人,但他指今次在電影中,卻是刻意將配樂減至最少,從而讓劇中人物帶出戲味,令電影更好看。他說﹕「用音樂主導電影不是錯,只是手段。」

  「有份參與這齣得獎電影,就是我最大的獎。我自小都不是很『叻』,音樂起步較遲,有獎當然開心,因這是歐洲大獎,沒有華人得過。大會宣布時,一開始就說香港兩個字,我很開心,因這次得獎很有代表性。」本身是基督徒的金培達感謝上帝給他音樂天賦,並感謝導演彭浩翔對他的信任。

「少配樂 讓人物講故事」
  《伊》故事以澳門為背景,澳門曾是葡萄牙殖民地,金培達於是採用葡萄牙音樂作配樂。他說,是次選用的葡萄牙Fado音樂給人懷緬和孤寂的感覺。他為《伊》創作的配樂,均加入Fado的感覺,而片末更採用一首純Fado樂曲。

  為《伊》配樂前,金培達與彭浩翔有共同信念﹕愈少配樂愈好。該片在3個月前完成,之後金培達仍不斷檢討可否再減少一點音樂。「觀眾覺得電影好看,便會喜歡電影的配樂。」《伊》情節不複雜,?重人物內心戲,「少點配樂,讓人物講故事比較好」。

非音樂天才起步遲
  44歲的金培達不是典型3歲學鋼琴的音樂天才,父親雖是夜總會琴師,但沒有特別鼓勵他在音樂發展。他14歲時隨家人移居美國,至高中才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他謙稱﹕「以我的音樂底子,實在不應該讀音樂﹗」他在大學攻讀古典音樂,後來發現興趣是流行音樂,遂轉校攻讀流行音樂。

  「我的多元音樂背景令我對音樂一視同仁。」金培達通曉古典和流行音樂,配樂工作自然得心應手,亦令他更能適應電影千變萬化的情節和轉變。他說,他音樂發展起步遲,很難在演奏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故專注音樂創作。

  他畢業後當自由創作人,穿梭美國和香港做教會音樂,他坦言那是他最「空白」的階段,前路未明。他1991年回港發展,所作的歌曾乏人問津,不久認識了與他同樣喜歡電影的雷宇揚,雷開拍《孽戀》找他配樂,該片是他首部作品。他的才華後來又獲許願賞識,當了他的經理人,雙方合作了5年。

了解劇本人物始配樂
  金培達形容,認識彭浩翔是他人生的另一高潮,「大家很夾,他拍電影非常嚴謹,要求很高,很佩服他」。金的配樂心得是明白劇本,了解故事人物的遭遇感受,用音樂演譯他們的情緒。剛獲配樂大獎的他決定減產,「去年放太多時間做電影配樂,雖然也有監製唱片,但很少創作歌曲,希望將來寫多些歌」。


(本文摘自香港《明報》,2006年2月20日)

2 Comments:

At 3:37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我有剪存展鳳於2004年8月9日在經濟日報的訪問"金培達-為電影譜感覺", 那是很值得和大家分享的.

 
At 5:45 下午, Blogger 展鳳 said...

映雪:先謝謝你,《經濟日報》刊登的是一個短的訪問版本,我會放一篇長的訪問在博客內,你會在當中看到更多有趣的東西呢!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