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26, 2007

十年,香港電影配樂,從金培達說起……

  香港電影配樂成就當然不是始於金培達,但總得由金培達說起,2006年在柏林電影展憑《伊莎貝拉》取得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令金培達的名字平地一聲雷,更重要是,這個獎項令人開始肯定香港電影配樂的國際成就。從這一點起,香港電影音樂彷彿有了自己的靈魂所在。但其實,香港電影音樂在這十年做了很多,出色作品又豈止《伊莎貝拉》?金培達這一頁,是由這十年來電影人與電影音樂人的路走出來。


  《伊莎貝拉》是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電影,故事取景澳門,那種葡萄牙風味都從旋律裡呼之欲出,香港導演最擅長這種情調的,不用多說,自然是王家衛了,他的《春光乍洩》(1997)及至對上一部作品《愛神:手》(2005),都充滿這種味道,不過大都屬於挪用音樂與歌曲。金培達這回為彭浩翔親自打造音樂而不假手於挪用音樂,絕對是一種大膽嘗試,亦見香港電影對原創音樂愈加看重,至於金培達在獲獎時向記者笑言情願減少薪酬做好音樂,也反映了配樂人對作品的誠意。
  

  「看重」與「誠意」彷彿是這十年來香港電影音樂的最大躍進。昔日香港電影配樂多以小本考慮電影音樂元素。「快(捷)」、「平(便宜)」、「正(對位)」是考慮指標,期望以最少投資取得最大回報,於是,利用電子合成器模仿真實樂器已是常規。弔詭是,投資少往往與回報成反比。然而,近年陸續好些A級電影願意放上更多投資在電影音樂裡:陳光榮主責音樂的《無間道》系列(2003-2004)是當中表表者,三集分別找來亞洲愛樂管弦樂團與著名樂師現場錄音,無論在製作成本與時間上也是一項龐大投資。

  另一位對音樂滿重視的,必定是周星馳。《少林足球》(2001)以後,他在《功夫》(2004)裡大量起用傳統中樂作品(如《十面埋伏》、《四川將軍令》等),更請來大型中樂團錄音演奏,可見其對電影音樂之重視,周更曾在一次訪談中說,他追求電影裡完美的音質,想要認真去對待這些音樂。2005年,陳可辛的《如果.愛》也體現了其對音樂的「器重」,這回,他找來金培達與高世章,為電影度身訂造全片歌曲來推動故事情節,又是另一次對電影音樂表示重量級信任的野心嘗試。

  另一種模式是尋求外援。基於國際化及市場與藝術提昇等的種種考慮,近十年來,不少香港導演愛找外援配樂家來創作電影原聲,確保質素。隨便舉例說明,張婉婷在《宋家王朝》找來喜多郎(1997),王家衛在《花樣年華》(2000)找來米高.卡拉索,張之亮在《慌心假期》(2001)找來梅林茂,及至近年,劉鎮偉在《情癲大聖》(2005)找來久石讓及徐克在《七劍》(2005)找來川井憲次,可見這班導演更樂於投放資金找外援創作原聲音樂,對本土配樂師說,自然有減士氣;但另一方面,也加強競爭之力。

  於是,當金培達取得國際獎項認可,某程度也為本地配樂師加了一支活生生的強心針。事實上,十年來不少本土配樂師都有傑出成績:黃英華(周星馳譽用配樂拍擋)、韋啟良(多面手配樂師)、林華全(充滿香港本土氣息的配樂師,《香港製造》可謂其代表作)、鍾志榮、張兆鴻(二人主力銀河映像原聲創作)、陳光榮(劉鎮偉譽用配樂)及至黎允文、梁基爵、于逸堯、羅堅等名字,都是實力派代表,當他們遇上誠意可加的電影,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下,定可以把香港電影音樂帶上另一高峰。

5 Comments:

At 1:39 上午, Blogger 沛珺 said...

還有寫《三岔口》和多套電影的禇禛東,他也是很不錯的配樂。

 
At 10:41 上午, Blogger 展鳳 said...

Sierra,
是的是的,其實還有很多人的名單,只寫了一少部份,真真不該~~

 
At 12:48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展鳳

APA 的 Movie Making Master Class難產,有點不開心!

 
At 12:49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展鳳

APA 的Movie Making Master Class 開不成, 有點不開心!

Dominic

 
At 8:01 下午, Blogger 展鳳 said...

Dominic:是的,沒法子,昨天下午我收到一位同學仔sms我說開不成課很失望,今天又收到你的留言,唉,有些東西都不是大家可以控制得來的.最近你還時有到戲院看電影嗎?好像有次在Orson Welles的電影展瞥見你呢!!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