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26, 2005

“冷文學”的啟蒙課 by張進

  蒙《電影x音樂》一書編輯劉蓉林小姐給我傳來張進小朋友(蓉林是這樣稱呼他!)一篇有關我的書的讀後感,也在博客貼上,跟大家分享。我不認識張小朋友,在此跟他說聲無言感謝!也在此公開謝謝蓉林及設計師陸智昌先生為我的書曾作出的一番辛勞與努力!

  提起電影音樂,你會想起什麼?《音樂之聲》裡主人公們優美的歌聲?《簡愛》裡那首詩一般的鋼琴曲?《花樣年華》裡別具風味的拉丁情歌?還是《發條橙》裡激昂的《第九交響樂》?的確,有許多電影因為它的音樂而傳名於世,但是除了優美、動聽、感人、入情入理,我們似乎很難再找出些什麼辭彙來形容它們。所以,我詫異於有人能對電影音樂侃侃而談,由廣及深,其癡迷,其聰慧,其敏感都不由人不嘆服。這就是羅展鳳筆下的《電影×音樂》予人的第一印象。

  對於大多數普通的電影觀眾來說,電影裡的音樂就如同生存所需的空氣,雖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深陷於跌宕起伏的情節裡或是陶醉在優美畫面中的觀眾對於它們似乎是聽而不聞的。正因為如此,作者將它命名為“冷文學”,因為它“不會有什麼新聞價值,引不起公眾的注意,它所以存在僅僅是人類在追求物欲滿足以外的一種純粹的精神活動。”

  然而,在羅展鳳的筆下,電影音樂所付予電影的,遠遠要比我們認知的多,她教我們學習體味電影世界的另一個側面。原來,它可以如此深刻!

  還記得那部代描繪了後現代社會圖景的《發條橙》吧?作為電影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是電影欣賞的一堂必修課,為大多數電影愛好者所熟悉。亞曆克斯和同黨們歇斯底里 般的暴力,那種無法遏制的狂躁令人戰慄,他們為所欲為,無所不為,種種暴戾的舉動令人感覺荒唐而又不失真實。在這樣一部表現青春期躁動情緒,代表前衛思潮的電影中卻意外地採用了代表了古典的貝多芬的樂曲。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強烈的樂音在觀眾聽來無疑是增強了視覺效果對人的感染,而作者卻為我們揭示出了更深刻的哲理內涵,她告訴我們:貝多芬的古典樂曲同樣在?述人物心理的變遷,從對暴力的亢奮到內心痛苦非常再到心靈病患的痊癒,不同的情境,用它表達著不同的內容;另一方面,貝多芬亦代表著粗獷、強調自我、自由意志等多重意義,這些與主人公亞曆克斯的特性不謀而合,由此高尚的音樂成了另一種語言符號,它展示了更廣闊的視野與更深刻的思維空間。因而在作者看來,《發條橙》中貝多芬音樂表達的力量遠甚於語言,這正是電影音樂的魅力所在。

  王家衛的電影似乎是作者所偏愛的,書中為王家衛的電影配樂留了極大的一片空間。在她看來,正是王家衛電影裡眾多角色出於種種原因不擅或不願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成就了他傑出的音樂,在他的電影中音樂的旁白作用是尤為突出的。例如《重慶森林》裡不會表達自己的梁朝偉,失戀後找不到知音的金城武,對生活漫不經心,說話無頭無尾的“夢中人”王菲……於是“人們的失語,造就了另一種溝通渠道,王家衛選用了音樂這種語言”,音樂就這樣成了他電影中極為突出與耀眼的一個因素。

  菲利浦.格拉斯是論述“簡約主義配樂大師”一章中論及的一位元冷音樂的代表。他的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還很陌生,然而提到《楚門的世界》,提到《活佛傳》人們卻應當是很熟悉的。作者之所以說他是位“冷音樂家”,大概出於他是個極為自我的樂者,作品帶有前衛與實驗的色彩。他追求個別的風格、與眾不同的境界,甚至於他給電影配樂卻說自己並“不懂電影”,“對電影所知實在很少”。事實上,他的注意力不在電影,而更多傾注於音樂的效果。正是這樣一位音樂家令《活佛傳》的導演不斷閃現靈光,他有著濃烈的實驗色彩(《機械世界》),他亦有細膩與抒情的一面(《楚門的世界》)。

  緩翻書頁,沉浸其中,只見作者對電影音樂如數家珍般地娓娓道來,可見她對這些音符已了然於胸,對這些音樂的思考亦久有時日。電影是一種美的藝術,音樂是一種美的藝術,電影的音樂則是另一種美的藝術,理解這每一種藝術需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觸,作者憑藉自己在電影、音樂、文學多方面的領悟力,依不同的專題、不同的風格探討電影音樂的方方面面,從容不迫地?述著電影與音樂的關係及其背後的種種。從感性到理性,淺白而深刻,她用優美的文筆為我上了一堂電影音樂的啟蒙課。真心地感謝她,讓我這個看電影時對音樂懵懵懂懂,似知非知的人有了與電影親近的另一個機會。

1 Comments:

At 1:59 上午, Blogger 展鳳 said...

thanks you!!!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