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05, 2005

散戲後的回聲 by 波斯蝸牛

  謝謝波斯蝸牛,給我的新書寫下一篇漂亮文章,以此存記。

  再動人的電影也有片尾字幕升起的一刻,無論結局是否讓觀者滿意。那些情節、那些難以忘懷的面孔之外,可有什麼值得記住並持久不散?我想應該是電影音樂。我最初意識到電影音樂的存在是學生時代看《亂世佳人》,為赫斯佳與白瑞德的愛情牽腸掛肚,並時時隨片中大氣磅?的配樂心潮起伏,近四個小時的片長,仍感意猶未盡。後來自然而然多加留意電影中的音樂部分,並漸漸搜集若干電影原聲CD。常常會對著一面牆,或是一本書,任某一段電影音樂就那麼在耳邊陪伴著,眼前無關光影,心底卻光影無限。

  香港作者羅展鳳新書《電影×音樂》之自序《我的冷文學》中曾提到,她喜歡晚上聽著普列斯納《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與《十誡》寫作,而我深夜敲擊鍵盤的常備背景音樂則是可以永遠聽下去的《普列斯納電影配樂精選》和《對她說》電影原聲,看到作者這樣寫,有一絲默契,卻並不意外。“電影原聲令人想起某部電影的時間標記,是它們讓我們記得某年某月。聽著帶有意義的音樂,益發令人想起某個人某件事。那段日子,你與哪個人一起度過,一起分享過怎樣的年月,一起看過哪部電影,說過怎樣的話,多得原影原聲捕捉了一份情意、一點記憶……”,同樣出自羅展鳳自序的一段話,可看作是她寫這本書的意旨所在。好的電影音樂從來就不會僅與電影有關,甚至,也不只是意味著音樂。在電影雜誌上開始讀到羅寫電影音樂的文章,獨特的角度使得這文字異常鮮明地有別於那些純粹的影評,加之自己也喜歡電影音樂,就一期一期地看過來。

  翻閱手中這本尚餘墨香的《電影×音樂》,跟斷斷續續看她的專欄感覺迥異,這好比聽了多張羅列若干大師的電影配樂什錦專輯,等到品味自己欣賞的某位元大師的個人作品集,自有難以言傳的連貫與獨立。書中的文章很感性,她所評價的電影音樂也有明顯的個人喜好痕跡,但這並不妨礙字?行間的嚴謹。從中你可讀出她的真情,卻不乏克制,以免變得偏激。羅的文字平和恬淡,縱然有多年積累,有豐富資料,胸有成竹間下筆也是細水長流,同道中人自會懂她寫得如何。她寫電影音樂,極少從影片本身出發,更多地是聚焦導演或配樂大師的軌跡,往往串起一系列電影音樂,這樣有強烈的作者意識,談及的話題也愈加厚重。羅展鳳多元化的觀影品位與寬容的音樂喜好在這本書中展露無疑。

  《藍、白、紅的三色人生》分析了極富人文氣息、四兩撥千斤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片中的音樂寓意,《庫布?克電影中的古典音樂?事》則揭示了這位風格詭異的大師片中頻頻使用古典音樂的特別隱喻,《王家衛電影音樂圖鑒》闡釋了音樂在王家衛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事意義……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論盡阿爾莫多瓦》部分,用極大篇幅對這位西班牙電影大師電影配樂中的愛欲癡纏與生命體驗予以剖析,多有獨到見地,不失為如我這般阿爾莫多瓦影迷的意外收穫。至於上文提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御用”配樂大師普列斯納以及簡約主義配樂大師菲力浦·格拉斯等書中亦有專文寫到。在所寫電影配樂的題材選取上,作者並未一味地劍走偏鋒,風靡全球的《教父》、《殺手萊昂》、《紅磨坊》、《天使愛美麗》等主流電影配樂羅展鳳同樣頗為關注。隨著這本書的問世,愛樂的影迷有福了。

  我想至此羅展鳳的電影音樂情緣只是分了個美麗的段落而已,這不算開始,更不會結束。她博客上關於電影音樂的文字仍時時更新,仿佛讓我們看到下一場戲的上演。上一場戲縱然總有散的時候,綴在她文字中的那些光影間的美妙回聲卻陪伴我們,日日夜夜。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