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靜默: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
在鍾愛的光影與聲色之間,靈魂得著釋放,或尋得喜樂。寧靜。救贖。
星期四, 6月 30, 2011
我的美好電影回憶:《教父續集》
星期三, 6月 29, 2011
食飽飯未呀?
到全美國最古舊的Bellevue Hospital一遊,緣由是參觀一個名為New York City: In Focus的攝影聯展,副題是A Travelling Photographic Exhibition。早前有緣認識了藝術家吳子雲,當日,他就是這次聯展的Focus Artist之一。
Bellevue Hospital除了是全美最古舊的醫院外,它亦長時期為區內一所相當有名的精神科醫療院。另據知九一一事件期間,這所醫院亦擔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大量醫護處理一些被辨認與否的傷亡者。
子雲這次展出的作品叫Eaten Your Fill of Rice? (食飽飯未呀?) ,來自他同名系列,策展人選了當中的第一幅。單看作品,就看到藝術家如何捕捉中國人與食飯這個根深柢固的文化概念。
子雲的個人網頁,也有他不同類型作品的概念與想法,有興趣不妨瀏覽欣賞。
星期二, 6月 28, 2011
目睹罪案
昨天歡歡喜喜準備相約友人參與下城的River to River Festivial,露天看心儀電影的Godfather2,怎料在友人住所樓下等待期間,竟親眼目睹三名十多歲男孩快狠準地搶去一個女子的手提電話--發生在距離我不過兩個人的身位位置,我立時嚇得目定口呆。
ARChive of Contemporary Music
網友鬆馳熊著我介紹一下小店,今天完成鬆馳熊的要求。
星期日, 6月 26, 2011
兩個小故事
兩個小故事,一個跟唱片有關,一個只屬延伸故事。
故事一:
上週日到時代廣場,一直想找三年前到訪的Virgin Mega Store,這間有點類近香港HMV的唱片店,當年還算鼎盛,大大間開在時代廣場大路旁邊,記得當時我還在當中帶走不少「戰利品」。
這次重踏舊地,大街上走來走去就是找不到它的蹤影,走入免費WIFI的麥當勞上網再查,方知道唱片店已於兩年前關門大吉──換來是大型少女連鎖服裝店Forever 21。
之後,一段大概三十分鐘的失望狀態。
然後,輾轉間,重回當年曾到過的另一間唱片店──Colony,再度燃起希望!記得當年曾被這所唱片店震撼,一直留有印象。原因是店內有不少老唱片、老電影海報與罕有原聲(原聲儘管都是二手的),令人充滿驚喜。這次重訪,自然滿心期待。可沒多久又是另一次失望,原聲架內原聲都沒有得到好好保存,都是或殘破或佈滿灰塵,而且,每張都盛惠美金22元!
從A至Z的原聲逐張查看,最後找到一張最感興趣的──Spike Lee導演的Do the Right Thing,去年有段時間一口氣看了多部Spike Lee電影,他的電影都以African American的生活為主題,於是有點感情,可看看這張保存得不太好的二手唱片也要22元──Do the Right Thing,就放下沒有買了。
故事二:
也由Spike Lee這張原聲再度引發。想到當日與友人到
走著走著,中途還經過一個大公園,徒步數十級樓級後,最後見到一個白人家庭野餐,彷彿是另一個國度,爾後,整個地區的感覺都不同了,我和友人都感覺回到安全領域,沒多久,
來到
有時候,是電影媒體裡的意識型態作祟還是某些事情也有點點真實,都說不清。
無疑,我發現自己有些意識型態想法已在心深處根深柢固。
星期六, 6月 25, 2011
星期五, 6月 24, 2011
星期四, 6月 23, 2011
Please put on your glasses Now
對「老電影」影迷如我來說,可以在大銀幕看希治閣已經是大件事,加上3D綽頭,更要「襯熱鬧」!
Film Forum選來電影是《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只演一星期。上星期在這裡看過兩齣電影(One Lucky Elephant 及Rejoice & Shout),但不和《電話情殺案》,此電影早為人熟悉,於是,今天尤其想知道席間觀眾反應。
下午一時五十分(電影二時開場),步入電影院內,只見座位已坐滿六成觀眾(最後大概有七成觀眾觀看,年紀大都是中年以上,更多是結伴同行的長者)!相比上星期的經驗,明顯人數較多,大抵都被希治閣加3D吸引過來。
開場前,戲院方面更幽了觀眾一默,在黑底白字的Please put on your glasses NOW(NOW字更不斷閃動)字幕上,配上了希治閣最著名的《觸目驚心》主題音樂,逗得觀眾都很開心。
當中的嘻哈笑聲,敢情是一種出於熟悉的喜悅!
除了開場時電影工作人員出場序的字體明顯看到立體效果,其他場景大抵都是一些前中後景的對比吧!不算突出,更自然不能跟《阿凡達》的3D效果同日而語。
但管他呢!沒多久,觀眾早被電影裡的劇情吸引,完場時大家都開懷地鼓掌起來。說到底,到電影院看電影,其中一種快樂大抵就來自於此──大家可以在同一戲院的天空下,看一部有感覺有感受的電影,同喜同悲,你說多好!
下次?大抵過兩天就要再來這裡看David Bowie主演,Nicolas Roeg導演的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那是電影35周年的導演版本(The Uncut, Uncensored Director’s Version),單看戲院的預告片,已經Cult死啦!
星期三, 6月 22, 2011
星期二, 6月 21, 2011
窗口的隱喻
個人口味及興趣攸關,這次去大都會博物館(其實只夠時間看了三個展館),其中最讓我看得舒服入心的,要說是它們今季的畫展,主題是 “Rooms With a View: The Open Window in the 19th Century”
向來喜歡看畫,自己不懂畫畫,卻喜歡欣賞畫家如何一筆一筆把人物神態與事物風光境呈現,當中有著畫家的個人建構,慢慢再看,更發現畫中有許許多多好玩有趣的蛛絲馬跡。
例如從這次畫展的畫作裡,一些藝術歷史學者後來跟進發現,畫家居住的窗口並不可能看到某些景物,或與明顯所見的角度大有相違,可見畫家特意這樣抽繪,自有他們的意思──可能出於觀賞的美感,可能出於技術的挑戰,可能……
而歸根究底,窗口本身就是一個隱喻,如展覽裡開宗明義說:Window is a metaphor for unfulfilled longing
你的窗口又是怎樣?
http://www.metmuseum.org/special/se_event.asp?OccurrenceId={F2475C18-07BA-4A0E-B4BA-9B6070450EA7}
星期一, 6月 20, 2011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來到這裡,身邊認識的人都立即推介到大都會博物館看他們今期的重點主題--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http://blog.metmuseum.org/alexandermcqueen/
我對時裝向來認識不深,可對於有才華的藝術家作品,當然喜歡欣賞。毫無意外,來這裡朝聖的人著實多,單是排隊等候,已用上近一小時。
撇除Alexander McQueen的作品美學(太多人說,我沾不上邊去說),倒對他的個性印象深刻,大會除了在Audio Tour中訪談了不少曾跟大師合作的朋友或團員,會場也剪輯了好些他的說話,有幾句,記憶猶深,想放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他這三句話,我想了又想。而這位藝術家早於兩年前英年早逝,生於1969年的他,只有四十歲的生命。
星期日, 6月 19, 2011
星期六, 6月 18, 2011
入戲院,做一個夢
連續兩天(週三四)可以逍遙地(這點很重要,因為沒有工作纏身)看三場電影,快活賽神仙。
當中包括Film Forum的One Lucky Elephant,紀錄片,導演是Lisa Leeman。此片講述一名馬戲團(Circus Flora)班主David要和飼養十六年的大象Flora分別(Flora長大了,她不想再表演,班主也想她回歸更大的空間,與其他大象團體生活),可他們之間的感情,在客觀環境下更形困局(Flora不懂得跟同類相處,只想回到David身邊;David只感到罪咎,抱歉多年來把Flora帶到馬戲班)。故事也帶出很多有關馬戲團生態、動物權利、人類對大自然認識貧乏之問題。
建議大家可以到此片網址一看。
http://www.oneluckyelephant.com/
另一部接連著One Lucky Elephant看,是有關美國福音音樂(African-American Gospel Music)歷史的Rejoice and Shout(導演Don McGlynn),我不是教徒,對福音音樂認識更是零,這部紀錄片予我一個初步的認識,箇中音樂有著很強的感染力。片中強調歷史發展,以人物帶出整個發展脈絡,是入門的不錯選擇。
http://www.magpictures.com/rejoiceandshout/
翌日(週四)在新認識的畫家朋友推介下,到了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的Bruno Walter Auditorium欣賞台灣導演周美玲的《艷光四射歌舞團》,很好玩的一部酷兒式小品電影,故事有趣,尤其喜歡箇中的人物角色,討人喜歡。也許好些戲劇情節,並不真實,但有時候,入戲院做一個快樂輕省的夢,為何不好?值得注意是片中的歌曲悅耳動人,男主角陳煜明(其實也是女主角)的造型的確很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U8Dk8Evs&feature=related
星期五, 6月 17, 2011
在海邊盪著詩意鞦韆
Phoebe Hui(許方華)是一位從事視覺藝術、聲音及文學跨媒體創作的藝術家,六月十四日我們一干人等,熱熱鬧鬧到Greene Street的Location One Gallery,欣賞她有份的Sounds Good作品開幕展!大家來到,先詢問她的作品概念,然後都忍不住在她早設計好的鞦韆上快樂盪漾(像回到童年一樣)。
這是一個關乎視覺、聲音與物理的實驗作品,自問從來對物理認識「水皮」,更時有「反物理」的表現。對Phoebe的作品,是感覺先行。
心想,如果只一個人,在這裡盪著鞦韆,細心聆聽大銀幕裡隨身體擺盪鞦韆時傳來的海水聲音與影像(充滿了節奏感與音樂感),將引發更遙闊的想像空間,蠻詩意呢!
無論如何,這個晚上,大家都為Phoebe高興。
星期四, 6月 16, 2011
星期二, 6月 14, 2011
兩位大師
友人S來到紐約半工幹,周日相約到林肯中心欣賞費穆導演的《孔夫子》,可後來因為時間誤差,我未能趕及,只得錯過;S提議聽影後的另一個演講:Fredric Jameson on the Future of Film,詹明信啊!那是我在認識後現代理論時最早聽到的大師名字!能夠一睹大師風采,當然高興!
本和S相約在講座進行的Walter Reade Theatre見面,突然收到電話,原來S在《孔夫子》影後談踫上另一位鼎鼎大名的文學大家──
甫見面,即被夏公的老頑童風采吸引,他拖著我們的手,表示熱情雀躍,又跟太太說要翌日請大家吃飯;後來S說,當時《孔夫子》的影後談,夏公表現最為開心,站起來說很喜歡《孔夫子》這部電影呢!
跟
詹明信一身簡單平實打扮,手拿著一份公文袋(內藏他演說的論文)及一個水壺,就上到演講台上開始演說。整個講座,詹明信不苟言笑,他就照著自己的論文稿件來讀(中途不斷喝水),在我來說,聽起來真的有點不易,可不得不承認,大師準備十足,而且條理甚強,是相當扼要的一篇論文,其中他更長篇論及《潛行空間》(Inception)這部電影的空間及時間性的建構與解讀,很有意思!不過,我想還有待詹氏的文章發表,才找來慢慢咀嚼。
總而言之,這天能夠看到兩位大師風采,已經是很大的禮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