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30, 2011

藝術家司徒強「寄不出的情書」的生活斷片



Gay Pride Parade


大蘋果一年一度的Gay Pride Week,重頭戲是6月26日的Gay Pride Parade,最令人鼓動是一個穿著“I am a Gay Officer” T-shirt 的警察先生,博得在場人士不少歡呼與掌聲。

後話:大蘋果剛於上週五通過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是故,今年的Gay Pride Parade別有意思,很多人都手持橫額,寫著:Thank You Governor Cuomo,Cuomo就是紐約州州長Andrew Cuomo

我的美好電影回憶:《教父續集》


因為下城的River to River Festival,令我有機會參與他們的露天電影節目--在55Water Street的Elevated Acre觀賞露天電影《教父續集》。

《教父》是我最喜愛的電影之一,《教父續集》亦然,在鄰近自神女神(Statue of Liberty)與艾利斯島(Ellis Island)看這部電影,感覺份外震撼。情況就如當年在香港IFC百老匯看《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記得當日還是八號風球高懸,造就我有機會不用上班,大清早看場電影,也成了我生命裡一個很特別的觀影經驗。

說遠了,這次有機會在紐約一個如此特別環境觀看《教父續集》,接近晚上九時多開場,十二時才散場,看著大家在如此大自然環境下席草而坐(開場前更有人在草地上野餐),聚精會神看電影,才是真的喜樂;有個女孩坐在我的前行,一旦Nino Rota與Carmine Coppola的音樂響起,她就禁不住搖動肢體,那一刻,再次感受電影音樂的魔力,也由心的打動。

至於電影,是無容置疑的好了,羅拔迪尼露更是我當年的頭號明星偶像,今天在大銀幕重看他的風采,依然為之著迷;阿爾柏仙奴嘛?單看眼神已不得了,也不用說啦。






一個影迷的一點幻想

有天途經Wall Street鄰近的Trinity Church,在當中靜靜的坐了三十分鐘,拍下這張照片,加了一點效果,就成了《教父》(Godfather)式的教堂了。

這張照片或這種氛圍,承接著後來在The Elevated Acre欣賞教父續集》(Godfather 2)的個人情感伏線。

星期三, 6月 29, 2011

食飽飯未呀?




到全美國最古舊的Bellevue Hospital一遊,緣由是參觀一個名為New York City: In Focus的攝影聯展,副題是A Travelling Photographic Exhibition。早前有緣認識了藝術家吳子雲,當日,他就是這次聯展的Focus Artist之一。

Bellevue Hospital除了是全美最古舊的醫院外,它亦長時期為區內一所相當有名的精神科醫療院。另據知九一一事件期間,這所醫院亦擔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大量醫護處理一些被辨認與否的傷亡者。

子雲這次展出的作品叫Eaten Your Fill of Rice? (食飽飯未呀?) ,來自他同名系列,策展人選了當中的第一幅。單看作品,就看到藝術家如何捕捉中國人與食飯這個根深柢固的文化概念。

子雲的個人網頁,也有他不同類型作品的概念與想法,有興趣不妨瀏覽欣賞。

http://www.ngcheewang.com/

The Jerome L. Greene Performance Space - Bernard Herrmann: 100th Birthday Celebration

The Jerome L. Greene Performance Space - Bernard Herrmann: 100th Birthday Celebration

星期二, 6月 28, 2011

目睹罪案

昨天歡歡喜喜準備相約友人參與下城的River to River Festivial,露天看心儀電影的Godfather2,怎料在友人住所樓下等待期間,竟親眼目睹三名十多歲男孩快狠準地搶去一個女子的手提電話--發生在距離我不過兩個人的身位位置,我立時嚇得目定口呆。

那不過是下午五時多,光天化日(現在夏季,晚上八時才開始入夜),而且還在一所大型超級市場門口,人來人往。

三個男孩搶去東西後,女子急急追上,男孩們已絕塵而去。

周圍的路人都表示無奈與無助,彷彿見怪不怪。

廚櫃一覽

多謝阿妹

在居住的Apartment樓下,有間大型電腦電器唱片商場J&R,有天在唱片店買了一張電影原聲給妹妹(那是她倒轉也懂唱識背的Labyrinth,是她童年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因為消費,連隨可以在當中免費享用一杯免費咖啡,與免費Wifi。在我來說,是雙重享受。

這次到紐約,帶了一對妹妹送的NIKE球鞋來穿,在這個如此適合步行的城市,這對球鞋真的很管用,多謝阿妹!

不用上課的日子

攝於Chelsea區的一所中學。

讓你感覺時間停留在八九十年代的書店

紐約就是一個場景

這裡,隨便在大街小巷看到拍攝團隊。

ARChive of Contemporary Music



網友鬆馳熊著我介紹一下小店,今天完成
鬆馳熊的要求。

這間位於54 White Street的ARChive of Contemporary Music會是不錯選擇,早前到過一次,可未有開門,前天再到,適逢他們夏日減價,我在唱片堆中找著找著,最後帶走了兩張二手原聲離開。

之前說過,Colony的唱片太貴了,普通二手原聲也要22元一張,這裡可不同,我買了一張George Fenton的Even After,承惠2元美金,還有Thomas Newman的Revolutionary Rod,也是5元美金吧了!多經濟又實惠!

小店內環境也很舒服,當中有著不少歷史痕跡,音樂類型亦不少,而且,不少原聲唱片更是黑膠的呢!

星期日, 6月 26, 2011

Chelsea的夕陽

昨天到Chelsea回程沿路看見夕陽,很美。

兩個小故事



兩個小故事,一個跟唱片有關,一個只屬延伸故事。

故事一:

上週日到時代廣場,一直想找三年前到訪的Virgin Mega Store,這間有點類近香港HMV的唱片店,當年還算鼎盛,大大間開在時代廣場大路旁邊,記得當時我還在當中帶走不少「戰利品」。

這次重踏舊地,大街上走來走去就是找不到它的蹤影,走入免費WIFI的麥當勞上網再查,方知道唱片店已於兩年前關門大吉──換來是大型少女連鎖服裝店Forever 21

之後,一段大概三十分鐘的失望狀態。

然後,輾轉間,重回當年曾到過的另一間唱片店──Colony,再度燃起希望!記得當年曾被這所唱片店震撼,一直留有印象。原因是店內有不少老唱片、老電影海報與罕有原聲(原聲儘管都是二手的),令人充滿驚喜。這次重訪,自然滿心期待。可沒多久又是另一次失望,原聲架內原聲都沒有得到好好保存,都是或殘破或佈滿灰塵,而且,每張都盛惠美金22元!

AZ的原聲逐張查看,最後找到一張最感興趣的──Spike Lee導演的Do the Right Thing,去年有段時間一口氣看了多部Spike Lee電影,他的電影都以African American的生活為主題,於是有點感情,可看看這張保存得不太好的二手唱片也要22元──Do the Right Thing,就放下沒有買了。

故事二:

也由Spike Lee這張原聲再度引發。想到當日與友人到夏志清教授家,乘地車時因上錯了車下錯了站,是故途經一條長長的路,旁邊均為African American的住宅。大抵心理作祟,在原居民身邊走過時,我跟友人都感到有點壓力,是看電影太多嗎?難免有種恐懼,明明是下午五時多,安全感突然下降。

走著走著,中途還經過一個大公園,徒步數十級樓級後,最後見到一個白人家庭野餐,彷彿是另一個國度,爾後,整個地區的感覺都不同了,我和友人都感覺回到安全領域,沒多久,教授的家就在眼前。

來到教授的家,夫人忙說我們都走錯路,可以安全到達倒是萬幸。

有時候,是電影媒體裡的意識型態作祟還是某些事情也有點點真實,都說不清。

無疑,我發現自己有些意識型態想法已在心深處根深柢固。

星期六, 6月 25, 2011

紐約時代廣場

我選用了Leme Leme的特別效果,Time Square那種被百老匯歌劇包圍的浮華感覺更為誇張了。

星期五, 6月 24, 2011

我想進去!



從居住的地方,沿著Broadway 到China Town,路程約十五分鐘,途經一所懷舊唱片店,單看「門面」已很吸引,很有味道,很想進去,只是--人家還未開門。

我沒想過吃雲吞麵

我沒想過吃雲吞麵,但有一天真的想吃切雞飯,就去China Town吃了。

星期四, 6月 23, 2011

Please put on your glasses Now



對「老電影」影迷如我來說,可以在大銀幕看希治閣已經是大件事,加上3D綽頭,更要「襯熱鬧」!

Film Forum選來電影是《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只演一星期。上星期在這裡看過兩齣電影(One Lucky Elephant Rejoice & Shout),但不和《電話情殺案》,此電影早為人熟悉,於是,今天尤其想知道席間觀眾反應。

下午一時五十分(電影二時開場),步入電影院內,只見座位已坐滿六成觀眾(最後大概有七成觀眾觀看,年紀大都是中年以上,更多是結伴同行的長者)!相比上星期的經驗,明顯人數較多,大抵都被希治閣加3D吸引過來。

開場前,戲院方面更幽了觀眾一默,在黑底白字的Please put on your glasses NOWNOW字更不斷閃動)字幕上,配上了希治閣最著名的《觸目驚心》主題音樂,逗得觀眾都很開心。

當中的嘻哈笑聲,敢情是一種出於熟悉的喜悅!

除了開場時電影工作人員出場序的字體明顯看到立體效果,其他場景大抵都是一些前中後景的對比吧!不算突出,更自然不能跟《阿凡達》的3D效果同日而語。

但管他呢!沒多久,觀眾早被電影裡的劇情吸引,完場時大家都開懷地鼓掌起來。說到底,到電影院看電影,其中一種快樂大抵就來自於此──大家可以在同一戲院的天空下,看一部有感覺有感受的電影,同喜同悲,你說多好!

下次?大抵過兩天就要再來這裡看David Bowie主演,Nicolas Roeg導演的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那是電影35周年的導演版本(The Uncut, Uncensored Director’s Version),單看戲院的預告片,已經Cult死啦!

星期三, 6月 22, 2011

Hitchcock's DIAL M FOR MURDER IN 3-D! at Film Forum in New York City

今天打算看3D希治閣,充滿著好奇!

Hitchcock's DIAL M FOR MURDER IN 3-D! at Film Forum in New York City

為秘魯菜喝采


都是今年的ACC Grantees,上星期六一行四個女子,包括我跟鄰居Phoebe,一同到TinaRica居住的皇后區Jackson Heights的著名祕魯菜館(Peruvian CuisinePio Pio吃飯。

當中的食物有多吸引?見上菜後大家一起不受控制地舉機拍照的樣子就可以看到了!(我當然也有舉機拍照,不過是拍她們的美態!)

奢侈的白日夢

在香港,最奢侈的生活項目之一--當數發白日夢,生活在香港只管向前衝,很少有靜下來胡思亂想的時刻。

這天,我在住所樓下的City Hall Park對著噴水池發了一場十五分鐘的白日夢,感覺自己很奢侈。



在這裡長眠,也不錯

人類文明發展真的偉大奇妙,我在大都會博物館另一個看的正是他們的長年展覽:埃及的藝術(Egyptian Art),那種感覺,真的很特別。看著古文明大國的木乃伊棺木,我突然對死亡充滿了一份喧鬧的期待。

星期二, 6月 21, 2011

窗口的隱喻

個人口味及興趣攸關,這次去大都會博物館(其實只夠時間看了三個展館),其中最讓我看得舒服入心的,要說是它們今季的畫展,主題是 “Rooms With a View: The Open Window in the 19th Century”

向來喜歡看畫,自己不懂畫畫,卻喜歡欣賞畫家如何一筆一筆把人物神態與事物風光境呈現,當中有著畫家的個人建構,慢慢再看,更發現畫中有許許多多好玩有趣的蛛絲馬跡。

例如從這次畫展的畫作裡,一些藝術歷史學者後來跟進發現,畫家居住的窗口並不可能看到某些景物,或與明顯所見的角度大有相違,可見畫家特意這樣抽繪,自有他們的意思──可能出於觀賞的美感,可能出於技術的挑戰,可能……

而歸根究底,窗口本身就是一個隱喻,如展覽裡開宗明義說:Window is a metaphor for unfulfilled longing

你的窗口又是怎樣?

http://www.metmuseum.org/special/se_event.asp?OccurrenceId={F2475C18-07BA-4A0E-B4BA-9B6070450EA7}

星期一, 6月 20, 2011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來到這裡,身邊認識的人都立即推介到大都會博物館看他們今期的重點主題--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http://blog.metmuseum.org/alexandermcqueen/

我對時裝向來認識不深,可對於有才華的藝術家作品,當然喜歡欣賞。毫無意外,來這裡朝聖的人著實多,單是排隊等候,已用上近一小時。

撇除Alexander McQueen的作品美學(太多人說,我沾不上邊去說),倒對他的個性印象深刻,大會除了在Audio Tour中訪談了不少曾跟大師合作的朋友或團員,會場也剪輯了好些他的說話,有幾句,記憶猶深,想放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I spent a long time learning how to construct cloths, which is important to do before you can deconstruct them.

I oscillate between life and dream, happiness and sadness, good and evil.

I don’t like the average people on the street, I think quite perversely sometime.

他這三句話,我想了又想。而這位藝術家早於兩年前英年早逝,生於1969年的他,只有四十歲的生命。




星期五,在大都會博物館待了九小時




星期日, 6月 19, 2011

精神食糧以外


實體的美式午餐。

星期六, 6月 18, 2011

入戲院,做一個夢


連續兩天(週三四)可以逍遙地(這點很重要,因為沒有工作纏身)看三場電影,快活賽神仙。

當中包括Film ForumOne Lucky Elephant,紀錄片,導演是Lisa Leeman。此片講述一名馬戲團(Circus Flora)班主David要和飼養十六年的大象Flora分別(Flora長大了,她不想再表演,班主也想她回歸更大的空間,與其他大象團體生活),可他們之間的感情,在客觀環境下更形困局(Flora不懂得跟同類相處,只想回到David身邊;David只感到罪咎,抱歉多年來把Flora帶到馬戲班)。故事也帶出很多有關馬戲團生態、動物權利、人類對大自然認識貧乏之問題。

建議大家可以到此片網址一看。

http://www.oneluckyelephant.com/


另一部接連著One Lucky Elephant看,是有關美國福音音樂(African-American Gospel Music)歷史的Rejoice and Shout(導演Don McGlynn),我不是教徒,對福音音樂認識更是零,這部紀錄片予我一個初步的認識,箇中音樂有著很強的感染力。片中強調歷史發展,以人物帶出整個發展脈絡,是入門的不錯選擇。

http://www.magpictures.com/rejoiceandshout/


翌日(週四)在新認識的畫家朋友推介下,到了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Bruno Walter Auditorium欣賞台灣導演周美玲的《艷光四射歌舞團》,很好玩的一部酷兒式小品電影,故事有趣,尤其喜歡箇中的人物角色,討人喜歡。也許好些戲劇情節,並不真實,但有時候,入戲院做一個快樂輕省的夢,為何不好?值得注意是片中的歌曲悅耳動人,男主角陳煜明(其實也是女主角)的造型的確很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LU8Dk8Evs&feature=related


星期五, 6月 17, 2011

在海邊盪著詩意鞦韆



Phoebe Hui(許方華)是一位從事視覺藝術聲音及文學跨媒體創作的藝術家,六月十四日我們一干人等,熱熱鬧鬧到Greene Street的Location One Gallery,欣賞她有份的Sounds Good作品開幕展!大家來到,先詢問她的作品概念,然後都忍不住在她早設計好的鞦韆上快樂盪漾(像回到童年一樣)。

這是一個關乎視覺、聲音與物理的實驗作品,自問從來對物理認識「水皮」,更時有「反物理」的表現。對Phoebe的作品,是感覺先行。

心想,如果只一個人,在這裡盪著鞦韆,細心聆聽大銀幕裡隨身體擺盪鞦韆時傳來的海水聲音與影像(充滿了節奏感與音樂感),將引發更遙闊的想像空間,蠻詩意呢!

無論如何,這個晚上,大家都為Phoebe高興。

為Phoebe撐場!


星期四, 6月 16, 2011

訪夏志清教授與夫人


我是如此幸運,來紐約不足一個星期 ,就親眼目睹夏志清教授的風采!讀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生,怎樣也繞不過他的名字啊!教授是一個好玩可愛英俊的頑童,我和友人到哥林比亞大學區,探訪他與太太(夫人也絕對是一個好玩豁達的性格女子),整個聚會(包括夏教授與夫人請吃了一頓美味豐富上海晚餐),被他們的對話逗笑得很高興呢!

星期二, 6月 14, 2011

兩位大師

友人S來到紐約半工幹,周日相約到林肯中心欣賞費穆導演的《孔夫子》,可後來因為時間誤差,我未能趕及,只得錯過;S提議聽影後的另一個演講:Fredric Jameson on the Future of Film,詹明信啊!那是我在認識後現代理論時最早聽到的大師名字!能夠一睹大師風采,當然高興!

本和S相約在講座進行的Walter Reade Theatre見面,突然收到電話,原來S在《孔夫子》影後談踫上另一位鼎鼎大名的文學大家──夏志清教授。啊!S忙叫我快快來到鄰近的 Elinor Bunin Munroe Film Center,跟教授見面打個招呼。

甫見面,即被夏公的老頑童風采吸引,他拖著我們的手,表示熱情雀躍,又跟太太說要翌日請大家吃飯;後來S說,當時《孔夫子》的影後談,夏公表現最為開心,站起來說很喜歡《孔夫子》這部電影呢!

教授、太太及其妹妹分別後,也急著回到Walter Reade Theatre看詹明信的講座,起初主持開始介紹詹明信時,我還在會場首行座位搜尋大師蹤影,可一直未有看到,直至聽到主持正式介紹詹明信出場--只見大師從第七行近路口座位走出來,彷彿像一些劇場演出,主角原來早身在觀眾席間(我和S則坐在第八行的中間位置)。

詹明信一身簡單平實打扮,手拿著一份公文袋(內藏他演說的論文)及一個水壺,就上到演講台上開始演說。整個講座,詹明信不苟言笑,他就照著自己的論文稿件來讀(中途不斷喝水),在我來說,聽起來真的有點不易,可不得不承認,大師準備十足,而且條理甚強,是相當扼要的一篇論文,其中他更長篇論及《潛行空間》(Inception)這部電影的空間及時間性的建構與解讀,很有意思!不過,我想還有待詹氏的文章發表,才找來慢慢咀嚼。

總而言之,這天能夠看到兩位大師風采,已經是很大的禮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