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30, 2008

我的電影原聲書寫關鍵字:B


  B, at the Beginning。
  屬於我在中台兩地第一篇被刊登的電影音樂文章,都是投稿的,無獨有偶,都有關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作品。2002年初吧,正好是《教父》系列的30周年紀念,我給《看電影》投了一篇〈《教父》三十年──場景與音樂〉的文章,高興地獲得編輯部的採用,開心了好一段日子。同樣地,差不多的時候,又給臺灣的《電影欣賞》雜誌投了一篇名為〈當華格納遇上哥普拉──從霸權主義到反戰思想的《現代啟示錄》〉(當時正好配合2001年電影重新版本在各地上映,此片因而再度掀起話題)。於是,哥普拉的電影音樂文章,成了我最早跟讀者見面的文字,令我更深切感受是,有些東西的出現,機遇以外,還總得配合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星期一, 1月 28, 2008

今天真的很高興


  快樂有時候來得很簡單。



  晚上抽空到藝術中心欣賞香港藝術學院一班藝術高級文憑課程的畢業同學作品展,在黑漆漆的大銀幕看著一個個熟悉名字的同學作品,人就舒暢,感覺份外親切,也不一定要求同學每人都做到甚麼專業藝術水平,但見他們多月來的嘔心瀝血製成品,又從他們所拍的題材大概知道他們的想法與他們關心的,就好像更了解他們多一點,彌補了點點我跟這班同學前前後後上了二十多堂課的「想像空間」…… 那是我認為最珍貴的。


  原來基恩的鏡頭下這麼詩意(我還記得那個逐漸漆黑的畫面)
  原來Ruth對遺忘與回憶這課題如此敏銳(Raymond與Eric的演繹很攪笑!)
  原來阿暉交出了這樣一個在故事上與技術上也不簡單的出色作品
  原來志森有這樣一個的叫人傷感的童年故事
  原來阿熠可以如此精彩地把憤怒化成愉悅(看來他平時也可能頗火爆!)
  原來國熙對現代愛情故事有如此精準的體會與刻劃(難道他有很多拍拖經驗?)
  原來華山的故事如此簡潔又如此叫人歡愉(好過癮)
  原來偉民對愛情有這樣的見解,看片中那個主動的女子與優柔寡斷的男子,令人莫名無奈。
  原來嘉文的童話愛情故事如此單純簡潔,
  原來小敏的泡沫裡承載了一個失落的故事,
  原來惠敏對香港有如此的刻骨的情懷,
  原來文灝有這樣一個有關尋找的點子在腦海並拍下來,
  原來Enrica如此用心地為她的涼茶店注入了幽默感與人情味,
  原來啟聰的故事怪雞又好玩……


  他們的面孔其實早在我的心裡留下了很獨特的印象,今天看見他們畢業了(真的不容易,都是兼讀的同學,早上要上班,晚上還努力讀書),跟大家一同分享他們的畢業作品,不知感覺如何,我卻十分興奮,尤其看到好些同學不時互相為其他同學的作品擔任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令我感到一種團體合作的精神與快樂,過程定必難忘。


  還有,就是在場地看到一張張已有一段時間沒有看見的面孔(包括一年前的畢業同學Spencer),跟他們打了招呼,就是有一句沒一句的問候話與笑話,原來已經很好。


  多謝你們。


p.s.可惜明天晚上要授課,還有其他同學的作品都要錯過了。

武滿徹映畫音樂典藏


  單聽聽曾跟他合作的日本導演名單已經擲地有聲:小林正樹、篠田正浩、大島渚、勅使河原宏、黑澤明、成瀨已喜男、今村昌平、市川崑……但其實配樂家武滿徹本人的名氣早就受人注目,音樂才華也不單止依附於電影之內。

  1959年,當史特拉汶斯基於訪問日本時聽到了武滿徹的《弦樂安魂曲》(Requiem for String Orchestra),即被其樂曲裡濃密的音符打動,禁不住驚嘆道:「這首曲子太淒厲了,真在太淒厲了,想不到如此淒厲的曲子竟是出這個小個子之手……」,因為得到大師的讚賞,這位以前衛實驗見稱的音樂家才得以從邊陲的作曲界得到正式認可。

  揭示人性黑暗意識、發掘人類內在深層思維肌理;在音樂與音效之間、介乎於傳統與實驗手法(他一直堅持不想回歸日本傳統),取得一種集自然界變化的複雜存活狀態,武滿徹的音樂向來愛從一種內省的深度著手,充滿哲學意味,他的音符是抽象的,充滿視覺色彩,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來打通了人類的心像地圖。學者福島行雄就曾這樣形容他:「武滿徹在一個音色(聲響)中表現出全世界,並帶領我們遨遊那以樂曲展露出人類存在深度的音樂整體世界。」

  跟他有緣的電影配樂迷都臣服於他那種風格多變、類型多樣、或詭異或驚駭或媚惑或撫慰卻不乏深度的音樂殿堂,事實上,他為日本映畫注入了革命性的一頁,又嘗試把東洋與亞洲樂器(如琵琶與尺八)帶進樂曲之中,令聽眾對其音樂產生一種與別不同的感應。

  這套原聲集(一套共六張)收入了武滿徹多年來跟不同日本電影大師合作的配樂精選,充分讓樂迷體味武滿徹的獨門配樂秘笈,集前衛實驗爵士樂藍調華爾滋等多種多樣曲式,還有樂曲裡「沉默」的部份,一樣精彩。

  關於武滿徹的音樂,也許,只能聆聽,不宜言說。
  
(本文原刊於《星期日明報》我最喜愛電影配樂)

星期六, 1月 26, 2008

我的電影原聲書寫關鍵字:A



  A是26個英文字母的開始,開始,總少不了普列斯納(Zbigniew Preisner)的名字,沒有這位波蘭配樂家的作品,也許,我不會開始電影音樂的書寫,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有關普列斯納為導演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電影《藍》(Blue,1993)所撰寫的音樂,我在普列斯納旋律裡所感悟的,不單是他那動人的音樂,還在從音樂裡所得到對哲理思維的感應,從其音樂裡得到的安慰、寧靜與救贖。2003年,生命裡一度跌入黑暗深淵,多得普列斯納的《十誡》(Decalogue,1988)原聲,陪伴我渡過許許多個失意的晚上。他的音樂於我,猶如宗教。

星期五, 1月 25, 2008

Suicide is Painless:Theme Song from M*A*S*H*(1970)

Through early morning fog I see,
Visions of the things to be,
The pains that are withheld for me,
I realize and I can see...

That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And I can take or leave it if I please.

The game of life is hard to play,
I'm gonna lose it anyway.
The losing card I'll someday lay,
So this is all I have to say.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And I can take or leave it if I please.

The sword of time will pierce our skins.
It doesn't hurt when it begins.
But as it works its way on in,
The pain grows stronger...watch it grin, but...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And I can take or leave it if I please.

A brave man once requested me,
to answer questions that are key.
Is it to be or not to be?
And I replied 'Oh why ask me?'

'Cause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And I can take or leave it if I please.
...And you can do the same thing if you please.

星期二, 1月 22, 2008

有關電影原聲點子小故事--《原罪犯》



  談談有關一些電影原聲鐳射唱片的一些有趣點子,這些點子,也許我們都曾經忽略,不曾注意,其實好些原聲的生成、創作與製作都包含了不一樣的小故事,相當好玩。 例子有《原罪犯》(Old Boy) ,原聲音樂裡大玩「戲中戲」玄機

  擁有這張韓國電影原聲的朋友(配樂:曹英沃,Cho Yong Wook),不知可曾發現,原聲的音樂段落(cue)名字都跟我們一般所擁有的不同,這裡沒有電影主題(Main Theme)或愛情主題(Love Theme),更沒有相關於電影裡片段的標示,原因是創作人為每個段落都改了一個獨特的名字──23段的音樂(撇除維瓦爾第(Vivaldi)的《四季》選段不談)其實蘊藏了23部著名電影,作為一個原聲迷,我擁有了原聲多年可卻並未留意,直至有次一位愛好這張原聲的同學K跟我說起,令我大為驚喜,這裡先給大家介紹一下:

1 Look Who’s Talking-《看誰在說話》,導演Amy Heckerling,1989年作品。

2 Somewhere In The Night-《驚魂駭魄》,導演Joseph L. Mankiewicz,1946年作品。犯罪/黑色電影。

3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基督山伯爵》,曾經有不同導演拍過這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包括Joseph A. GoldenEdwin S. Porter(1913)、Robert Vernay(1943/1955)及Kevin Reynolds(2002)等。動作/冒險/劇情類型。

4 Jailhouse Rock-《監獄搖滾》,貓王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搖滾名作,導演Richard Thorpe,1957年作品。

5 In A Lonely Place-《孤獨的地方》,犯罪/黑色電影,1950年作品,男主角為堪富利.保嘉(Humphrey Bogart),此片是他的作表作之一,由Nicholas Ray導演。

6 It’s Alive-《突變怪嬰》,Larry Cohen導演,1974年,恐怖驚慄片。

7 The Searchers-《搜索者》,1956年美國西部片代表作,導演為西部片大師John Ford,男主角為尊榮(John Wayne)。

8 Look Back In Anger-《憤怒中回顧》,電影改編自英國劇作家John Osborne的作品,分別有1958年與1980年版本,前者由Tony Richardson導演,後者由Lindsay AndersonDavid Hugh Jones合導。兩部電影的男主角分別由Richard BurtonMalcolm McDowell飾演,都深受好評。

9維瓦爾第(Vivaldi)的《四季》選段

10 Room At the Top-《上流社會》,Jack Clayton導演的1959年作品,電影展示了英國社會等級制度的森嚴和對下層人民的壓抑,當年曾獲兩項奧斯卡獎項。

11 Cries and Whispers-《呼喊與細語》,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72年名作。

12 Out of Sight-《戰略高手》,史蒂芬.蘇德堡(Steven Soderbergh)導演,1998年作品,犯罪/動作片。

13For Whom The Bell Tolls-《戰地鐘聲》,改編自海明威文學名著,Sam Wood導演,1943年作品。

14 Out of The Past-《漩渦之外》,又是另一部黑色電影經典之作,Jacques Tourneur導演,1947年作品。

15 Breathless-《斷了氣》(又名:《筋疲力盡》),高達(Jean-Luc Godard)為人所熟悉的開山之作,法國新浪潮經典作品之一,1960年出品,屬犯罪/愛情片種。

16 The Old Boy-《原罪犯》,不用多說,終於有一個音樂段落用上朴贊郁這部電影的名字。

17 Dressed To Kill-儘管不少電影也有同樣的名字,但觀乎以上音樂段落所選擇的片種類型,相信點子是來自更近似、即由Brian De Palma導演的1980年驚慄/懸疑電影作品《剃刀邊緣》。

18 Frantic-《驚狂記》,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有稱之為波蘭斯基式的希治閣作品,集犯罪/懸念/動作於一身,1988年出品。

19 Cul-De-Sac-《荒島驚魂》(又名《死胡同》),另一部波蘭斯基懸念作品,1966年。

20 Kiss Me Deadly-《死亡之吻》,1955年作品,導演為Robert Aldrich,黑色電影。

21 Point Blank-《急先鋒奪命槍》(又名《步步追魂》),1967年作品,導演為John Boorman,電影集犯罪/懸念/動作元素。

22 Farewell, My Lovely-《再見吾愛》,電影由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小說改編而成,Dick Richards導演,1975年作品,集犯罪/驚慄的黑色電影。

23 The Big Sleep-《大眠》(又名《夜長夢多》),另一部由堪富利.保嘉主演的經典黑色電影代表作,1946年作品,同樣改編自雷蒙.錢德勒的小說,Howard Hawks導演。

24 The Last Waltz-《最後的華爾茲》,翻查紀錄,以《最後的華爾茲》為名的電影甚多,包括1927年由美國導演Arthur Robison執導的浪漫愛情電影、1934年由德國導演Georg Jacoby執導的愛情歌舞電影、1936年由Gerald BarryLeo Mittler合導的歌舞片、1953年由奧地利導演Arthur Maria Rabenalt執導的愛情歌舞片及1978年由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的音樂紀錄片。


小結:我並未看過以上所有電影,但不難發現,創作人所選來的電影大都離不開犯罪、懸念、復仇與動作等元素,而且不少更是黑色電影(Film Noir),可見《原罪犯》的配樂裡果真是「戲中有戲」,有興趣的朋友大可以再找找當中更深層的玄機,不過,簡單來說,以上元素不正正已是朴贊郁在《原罪犯》裡給大家所見的嗎?

星期日, 1月 20, 2008

In the Mood for Love (trailer)

日本配樂家梅林茂(Shigeru Umebayashi)為電影《夢二》所寫的〈Yumeji’s Theme〉,看過王家衛《花樣年華》的,沒可能不記得這支被挪用多次的漂亮華爾茲音樂。

一級映畫料理:All About Shigeru Umebayashi



  王家衛的《藍莓之夜》有一首教人熟稔的旋律,只是編曲被改動了,於是感覺截然不同,那是來自日本配樂家梅林茂(Shigeru Umebayashi)為電影《夢二》(鈴木清順導演)所寫的〈Yumeji’s Theme〉,看過王家衛《花樣年華》的,沒可能不記得這支被挪用多次的漂亮華爾茲音樂。這回樂曲被Chikara Tsuzuki改編過來,換成吉他與口琴合奏的爵士版本,成就了電影裡Elizabeth與Jeremy在餐廳裡的一段美好時光。

  年輕一代認識梅林茂總得通過王家衛,另一齣叫人印象深刻的還有《2046》,梅林茂的音樂這回是周慕雲的感情寄托、愛慾依歸。但梅林茂的名字其實早在廿多年前已擲地有聲,他為森田芳光撰寫的《其後》(1985)配樂,當年已叫一眾文藝青年驚為天人。由鋼琴與弦樂結合的序曲與主旋律都令人屏息以待,軟化下來,委實震撼人心。聞說當年的文藝青年都以找著這張原聲而自豪,視為個人品味標誌。後來,此原聲一度在市面失傳,幾成傳奇。
   
  直至2002年,梅林茂一張雙CD電影原聲精選集《Music For Films & Others》再次收入《其後》的配樂,單就這點,已經叫人眼前一亮,另亦選入其20年來其他經典精品,除了日本映畫配樂(像《其後》、《夢二》)外,也包括梅林茂與其他香港導演的合作成果,好像陳嘉上的《公元2000》、李志毅的《不夜城》及區丁平的《南京的基督》等,可以說,Disc One是他的拿手抒情美樂,感人至深;Disc Two則多樣輕快,風格多變,絕對是原聲樂迷的一級收藏極品。
  
  
本文原刊於《星期日明報》「我最喜愛電影配樂」一欄

星期三, 1月 16, 2008

華麗與腐朽的並置:Michael Nyman的《情慾色香味》

  當今以簡約主義(Minimalism)曲式來創作電影配樂的音樂家有好幾位,像Michael Nyman、Philip Glass與Michael Galasso都是較為人熟悉的。個人口味,我最喜歡的仍是Michael Nyman(米高.尼曼),是他的作品令我更了解自己,發現自我裡原來頗被一種矛盾與魔鬼的特性吸引。我主觀認為,只容許非黑即白的人,從來不曾了解尼曼在音樂裡的真正用意,他的音樂裡潛藏著兩極元素:神聖/腐朽;光明/黑暗;瑰麗/糜爛;親和力/撞擊力;柔性/扭曲……尼曼不單可以把兩者融和起來,而且是如此美麗、動人,既遠且近地喚起了人性的內心深處,他的音樂裡總離不開一種「熱情」(passion),引誘你進入一個神秘又沉溺的精神漩渦,叫人的心神翻滾不定。


  是的,差不多每見到尼曼的新作,我都不假思索購買。尼曼的音樂一直都叫我有驚喜的地方,可是要我從中選擇最喜愛的,還得說到他在1989的作品《情慾色香味》(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也就是簡約主義音樂對我的啟蒙之作,來自他早年的老拍檔彼德.格林威納(Peter Greenaway)的電影,當中特別精彩是全碟第一首樂曲Memorial,接近12分鐘的音樂,起承轉合裡充滿了多采多姿的轉變,從慢到快的戲劇性展現、從弱到強的抗衡角力、從溫柔到暴烈的拉扯交鋒,音樂在當中有顏色有味道有情感,充滿拉力與層次。尼曼在這張原聲示範了一次「神靈與魔鬼的戰爭對話」,他的音樂,你要麼愛,要麼不愛,從來沒有中間路線。


圖片說明:我的原聲收藏,有尼曼的親筆簽名。



本文原刊於《星期日明報》

星期一, 1月 14, 2008

小津映畫音樂裡的寧靜致遠


  2003年的4月初至5月尾,記憶裡就是「小津」月,那時候,我跟很多小津安二郎的影迷一樣,都躲進電影院欣賞本城舉行的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我更一口氣看了廿多部小津作品,心靈非常富足。

  是的,看小津的家庭倫理小品總令人感覺貼心舒坦,無論故事、人物、情節及至畫面構圖、場景與道具等,都有本事令人投入於那個年代的氛圍,甚至為之著迷。此外,我尤其欣賞小津映畫裡的音樂。

  小津曾說:「我絕對不希望得到一些助長登場人物的感情,或演員的表演的音樂……在我的電影中,若有甚麼事將要發生時,我都希望背後奏著的是像天朗氣清一樣爽快的音樂」,是故,無論電影談及生老死病,都伴著輕鬆、舒心的音樂,音樂在這裡彷如一個遠距離的敘事者、一個大自然的造物主,都把生死無常看成呼吸一樣,放下自在,如此釋然。也難怪每次小津總愛跟合作的配樂家說,把音樂譜成上回那樣子好了。

  這次選來的是一張集多年來小津映畫的雜錦原聲,收入了他多部電影的音樂段落,由於是當年的錄音版本,於是音樂的質感本身就有一層懷舊味道與情調。當中集合不同配樂家為小津撰寫的音樂,試舉一二:包括伊藤宜二的《獨生子》、《淑女忘記了甚麼》、《風中的母雞》、《晚春》、《麥秋》;齋藤一郎的《長屋紳士錄》、《茶泡飯之味》;黛敏郎的《早安》及跟小津合作最多的齋藤高順,像《東京物語》、《早春》、《東京暮色》、《彼岸花》、《秋日和》及《秋刀魚之味》等小津經典名作,都少不了齋藤高順的精緻輕巧旋律。

  簡單、婉約的調子在小津的電影裡就是對無常生命的最大呼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星期五, 1月 11, 2008

Ennio Morricone conducts The Mission (Arena di Verona)

有些原聲,我早在十多年前就認識,而且立時放入喜愛的名單裡,經常聆聽,然而,卻又基於種種原因,就是一直沒有機會把相關的電影拿出來看,The Mission是其中之一。不過,因為這部電影的音樂,我相信,這一定是部好看的電影。

星期四, 1月 10, 2008

「電影配樂界莫札特」Ennio Morricone的《星光伴我心》



  童年時代,父親愛在家裡播放黑膠唱片。當中最有印象要算是一連串意式西部電影的原聲音樂──來自奇連伊士活演出的「獨行俠」系列。這些電影我在當時還未看過,卻都因為音樂裡配器的別致而留下深刻記憶,從冷冷清清的民謠吉他到孤高冷峻的電子吉他,從寂寞的口琴到蒼涼的口哨聲,還有剛陽的人聲合唱,製造熱騰騰的張力。銅管樂在當中都充滿殺氣,江湖味重;也有溫柔的琴音載滿緊湊力度,氣氛緊張又叫人迷惑。

  誰知道呢?若干年後,我再次重新咀嚼它們,發掘它們,甚至找來電影慢慢細味。

  有意識地令自己開始注意電影音樂與購買電影原聲的習慣,得說回1990年看的意大利電影《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來自顏里歐.莫里康(Ennio Morricone)及其兒子安德列亞.莫里康(Andrea Morricone)的漂亮旋律。深深記得,當年看罷此片,我熱切地跑到唱片店裡買下這個原聲盒帶,如獲至寶。說來,這部電影的原聲音樂陪伴我渡過許多年月。也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原聲,燃點起我在觀影時對電影音樂的敏感,開始持續地購買原聲,學習欣賞,甚至若干年後,開始發掘這個乏人談論的電影音樂世界,並且書寫,一點一滴。可笑是,當時我還懵然不知,莫里康這個大名早早是父親唱盤上的常客。

  關於莫里康,人們是這樣稱呼他的:「電影配樂界的莫札特」,除卻是殿堂級大師的標記,多產是另一個重要因素。今天,已很難計算出莫里康作品的準確數量,但相信已接近600部之多。莫里康作曲功力之深,不容置疑。他曾經為來自不同國家導演的電影創作音樂,無論是任何類型電影,從來難不倒他。有說,好的電影音樂在觀影過程是聽不見的,但觀眾在觀看由莫里康主責的意式西部電影時,便會發現,音樂如此張揚,也飛揚。音樂在當中就是要你打醒十二分精神,它在沒有給影像掩蓋之餘,卻反過來放大了觀眾對角色人物在音樂包圍下的注目,令人亢奮非常。


本文原刊於《星期日明報》「十張我最喜愛配樂專欄」

星期二, 1月 08, 2008

茱麗塔.馬仙娜

   早前在我城看罷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電影回顧展,最入我心的,仍然是《花街春夢》(Nights of Cabria,1957)。像茱麗塔.馬仙娜(Giulietta Masina)這樣一個女子,真可愛。她是費里尼的太太,跟高大威猛的費里尼站在一起,嬌小玲瓏的她從來沒有被比下去,她的眼晴,如此精靈,她的樣子,充滿一種世俗的智慧與幽默。是的,有幽默感的女子,特別令我欣賞。

Donnie Darko Mad World

有時候,我會從別人口中得知某部電影,某首歌曲,多謝暉,讓我認識有這麼一首美麗又這麼哀傷的電影歌曲。

我以往只聽過Tears for Fears的版本,這個版本,的確是另一種感覺,令我忍不住在you tube一看再看。

星期一, 1月 07, 2008

Summer--久石讓在Tokyo Opera City音樂廳的演出實況

前年我在香港欣賞久石讓演奏會時,他也有彈奏此曲。當時,鄰座的超級久石讓迷立時忍不住的說出曲子來自那部電影,你是否久石讓迷?可以立即說出曲子來源嗎?

久石讓映畫音樂地圖


有博友想看多些有關久石讓的文章,貼一篇舊文。


  久石讓打從2006年11月尾開展他的亞洲巡迴演奏會,先是台灣,繼而是香港、北京,最終站是上海。多得東洋兩位電影大師宮崎駿與北野武,令中國人對於這位配樂家的作品甚為熟悉,感受也深。這回能夠一睹風采,很多人也充滿期待,當然,久石讓沒有叫人失望……

  知道久石讓要到北京及上海兩大城市開演奏會,有博友把他形容為「神」的到臨,有人為了一睹偶像風采,不惜「穿市過城」購票觀看,更多人是為了購得好座位,就是大破慳囊也在所不惜,說來都是「久石讓效應」。日本電影配樂家可以有這樣的魅力,除坂本龍一外,想只有久石讓一人,甚至後者的受歡迎與普及程度更大。多年來,久石讓為宮崎駿的童心動畫與北野武的男性映畫譜下為人熟悉的優美曲調(尤其前者最令中國影迷醉心!),影與音都是話題。

  我在香港觀看他的演奏會,發現身旁的觀眾欣賞時再屏息靜氣,也禁不住因為知道那段樂曲來自哪部電影,要把電影的名字輕輕吐出跟朋友分享,都是名副其實的忠實粉絲,那份興奮實在控制不了。台灣的藍祖蔚說得好:「他不但自己作曲,還兼指揮,更要親自彈奏鋼琴,所以他有時會手舞足蹈地指揮著,然後一轉身就要回身彈琴,喘的是他,累的是他,如果不是他自己的音樂,一般的演奏家應該是絕對無法勝任這種激烈跳動的。」看過演奏會的,無不有這樣感受。久石讓在音樂會就是沒有留下片言隻語,大家都被他創作的世界語言──音樂,深深打動。香港演奏會完畢前,一眾樂迷感動地站起來為這位大師歡呼喝采、拍掌致敬,久石讓連番向在座每個角落的觀眾報以由衷的感謝,他抬起頭,雙手合十,眼睛裡隱隱泛著淚光,是他的身體語言告訴我們,他是如斯受到打動。

宮崎駿的「影像詩」
  能夠得到眾多樂迷擁戴,都因為久石讓的才華,他深明如何為每部電影打造一首美麗的主旋律,又分別為兩位日本導演的映畫注入不同風格音色,如此分明,直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大部份樂迷對久石讓的認識都來自宮崎駿動畫,其音樂裡豐富多彩的音色,在管弦樂裡又每每注入日本樂器(如鼓樂與管樂)以營造東方色彩,或以電子合成器的特殊音效與音色,突出了影像以外的一層豐富多變質感,此外,人聲採用更是久石讓的拿手好戲,無論是合唱或童聲(甚至少女)獨唱,一樣動人討好。久石讓的音樂在宮崎駿的電影裡總蘊含一顆赤子之心,甚至帶有魔幻色彩,這不得不由《風之谷》(1984)與《天空之城》(1986)說起。

  兩部電影裡的主旋律同樣是耳熟能詳,《風之谷》為久石讓的早年配樂作品,從此也與宮崎駿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展二人無間合作。《天空之城》裡,久石讓在電影裡採用多首愛爾蘭民謠,營造了一種純樸自然的曲風,清新悅耳,也為畫面注入一種歐陸風情。然而重複不是久石讓的習慣,宮崎駿與久石讓後來的合作還有《龍貓》(1988)、《魔女宅急便》(1989)、《幽靈公主》(1997)、《千與千尋》(2001)及《哈爾移動城堡》(2004)等等,無一不受樂迷珍愛,風格與特色也是各式各樣。

  《龍貓》裡以敲擊樂營造的幽默感最為人津津樂道,那彷彿是龍貓的古怪表情與沉重腳步聲,音樂具像化了這可愛龍貓的龐然身軀。《幽靈公主》的配樂強調一種氣氛上的陰霾,久石讓的音符在這裡別有一番體味,抒情的樂章疑雲密佈,卻不乏窩心章節。說到人聲歌曲,不得不提《千與千尋》一片音樂,電影裡注入了5首人聲歌曲,都由宮崎駿填詞,宮崎駿一向強調「影像詩」(image poem)的概念,這回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當中歌曲都是輕鬆悅耳,部份更有強烈日本民族色彩,由音樂以至唱腔都是久石讓所說的「沖繩味」,帶有濃郁的懷舊感,有別於以往二人的合作,從寂寞迷失至奮發人心的曲子,也可以在這部電影裡找著,甚堪玩味。總的來說,久石讓的音樂在宮崎駿的電影裡,或雄偉或抒情或幽默或憂鬱或愉悅,總不乏那種人文關懷,令人對生命充滿愛與希望。

為「北野武人物」注入細膩與溫柔
  看過北野武電影的,自然對其電影裡的男性世界不感陌生:內斂、寡言、壓抑,男人的相處不時訴諸暴力。為北野武的人物注入細膩與溫柔的,必然是久石讓的音樂。鋼琴向來是久石讓在配樂裡的重要角色,這種被公認為陰柔與細膩的樂器,多以抒情感懷的旋律在北野武的電影出現。《奏鳴曲》(1993)、《壞孩子的天空》(1996)、《花火》(1997)、《菊次郎之夏》(1999)及至《大佬》(2000)等等都不乏鋼琴之音。其中最突出的,要說是《菊次郎之夏》裡的〈Summer〉,弦樂的伴奏帶出鋼琴那種舒逸的幸福感,簡明開朗的旋律教人喜悅,令人不禁想起電影中北野武與小孩子的有趣相處。相比下,《大佬》一片裡,久石讓則選來爵士樂作基調,主旋律中後段才加入琴音,一股濃濃的悲情感滲透其中。久石讓以鋼琴示範,讓我們知道男性或英雄味不一定是銅管樂的專利,反過來以柔和樂曲與細緻琴音立體化了角色的柔情與浪漫一面。

  在北野武不同的電影裡,久石讓更加入好些電子元素,配合管弦或敲擊配器,造就一種剛柔並重的感覺,力度收放自如,而且音樂裡往往蘊含一種抽象的宿命味道,正好與北野武的暴力美學作出呼應。《那年夏天,寧靜的海》(1991)的主旋律以電子樂音與女聲結合,巧妙地製造一種淡然恬靜的人生觀。《奏鳴曲》的主旋律可不是奏鳴曲,同樣是電子味濃的簡約音樂創作,這回是酷得很!《壞孩子的天空》以童聲加上電子混音,又是另一番迷幻口味,跳舞曲式充滿火熱動感。最窩心動人的北野武映畫音樂,還得算到《花火》,主旋律是一支漂亮的圓舞曲,悠揚而哀傷的弦樂將生命裡的宿命感注入人文關懷,美麗得令人痛心。

東洋映畫以外
  近年來,久石讓更不時為本土以外的電影配樂,包括為經典喜劇默片重新撰寫配樂。他以一貫華麗而活潑的交響樂風為巴斯特.基頓的《將軍號》(1927)添上多彩音色,主旋律是快樂俏皮的圓舞曲,音樂裡展現了一次百分百的華麗式夢幻冒險,充滿爆炸力之餘卻又不失溫柔與雅致。此外還有韓國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2005)及兩部香港電影──劉鎮偉的《情癲大聖》與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香港的久石讓演奏會當晚,劉鎮偉就以一身粉紅暗格子西服白西褲,尤如純情小樂迷乖乖坐在第一排,對久石讓的出場引頸以待,這未嘗不是一個有趣的景象,當晚的音樂會也選上《情癲大聖》裡的主題音樂,久石讓以音樂表達劉氏的「愛你一萬年」樂音,絕對是只此一家。

  有幸曾跟這位音樂大師近距離見面,年屆56歲的久石讓個子小小,加上瘦削硬朗身材,經常面帶笑容,有著一種修道者的清心雅氣。他曾笑說希望跟香港每一位導演合作,又說創作人不應常抱有成年人「理所當然」的心態與想法,反過來要多好奇、多感動,作品自然會流露出童稚的氣質與感覺。都是一些很簡單的回答,說在久石讓口中,彷彿是經過多年歷練的智慧。那大抵就是久石讓的氣質──輕靈簡約。回想那夜的音樂會,他就是身體力行以音樂、風度力壓全場。久石讓的氣質,就是這樣的一回事了。


關於久石讓
生於日本長野,自小學習古典音樂,於日本國立大學修讀作曲,並鑽研現代音樂。多年來出版近40張電影原聲專輯(包括動畫),獲獎無數,其中以跟宮崎駿與北野武的合作最為人津津樂道,2001 年他更曾導演作品《Quartet》,亦擔任片中配樂。

星期日, 1月 06, 2008

法國憂傷詩人Georges Delerue選集





貼一篇是日在《星期日明報》的小文(是的,就是沒有刊登作者名字的那篇小文)。由於執行編輯也沒有刊登電影原聲封面,我很懷疑讀者可知道我所說的唱片是那張,是故也立即在此貼上。
  
  說到最欣賞的法國配樂家,非Georges Delerue(佐治.狄奈虛)莫屬。狄奈虛的音樂,是百份百的花都製造,旋律精緻,含蓄溫婉裡亦見散漫隨性,時而輕巧時而沉重,但總不乏詩意。他幾乎是法國導演杜魯福(Francois Truffaut)的御用配樂家,他的旋律,就是跟法國一班新浪潮作者導演的光影世界走出來。

  在我收藏的作品集裡,選來了狄奈虛為多位法國導演撰寫的配樂選集,當中包括他為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梅維爾(Jean Pierre Melville)、杜魯福等8位60年代法國重要導演所寫的音樂作品選段。

  我尤其鍾情選集裡他為高達所撰寫的《輕蔑》(Contempt,又名《春情金絲貓》,1964)與為杜魯福所創作的《柔膚》(Soft Skin,1964)。前者音樂裡的柔情與傷感,為電影裡充滿張力與暴力的男女關係注入了一種無常與無力感,豐富了電影裡有關情愛的內在肌理。後者的哀傷樂章屬於人性深心處的脆弱質感,如同琉璃之晶瑩剔透,為電影裡的婚外情注入無可挽回的悲劇性。狄奈虛的音樂就是篇篇情詩,甚麼是嗔、痴、愁、怨?聽狄奈虛,你總會了解一二。

  高達曾說,「如果法國電影沒有狄奈虛,將又回到未開化的時代以前。」出自前衛大膽見稱的高達口中,狄奈虛的電影音樂地位如何,無容置疑。但狄奈虛的音符從來不前衛,他的旋律如此內歛婉約,像懂得撫慰聽者心房,或似在你的耳邊私私細語,吐出真摯情感,憂傷的樂曲為聽者帶來入心的暖熱,也帶來了忐忑與惘然。

星期五, 1月 04, 2008

Contempt - Trailer

好的愛情電影,主角們可以不流一滴淚水而一樣叫觀眾入心的感受與細味,像尚-盧-高達的《輕蔑》。

星期四, 1月 03, 2008

原節子


  有博友留言說看我的文字令他/她想起了日本女演員原節子,呵呵,那是我今年來(嘻,雖然只開始了三天!)聽過最美麗的讚賞,也是最超現實的讚賞(我,何德何能!?)


  原節子啊原節子啊,那是多美麗的女子,她的笑容、她的說話總是令人感覺那麼真誠、婉約與可親,這又延伸令我想起數年前某幾個晚上,因為失落與不快,就窩在家中找來有原節子演出的電影看,只為得到她那溫暖笑容的慰藉。

星期三, 1月 02, 2008

《流動的光影聲色》商業電台《打書釘》推介

  我是一個頗愛收聽電台節目的聽眾,因為家中沒有安裝電視天線,於是我的電視機從來只看dvd與vcd,平日反而愛聽電台廣播,並揀選一些節目來獲取新聞資訊,另外有時候也會選擇在網上重溫某些節目。


  昨夜無意在網上重溫《打書釘》節目,驚喜地聽到主持人推介自己的新作《流動的光影聲色》,的確有點意外,因為一直想這書是簡體版,在香港購買比較困難,而且題材畢竟也是冷門小眾,不過,有人推介欣賞,當然高興,算是08年1月1日上天給自己帶來的一份禮物。


  想跟大家分享這條消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入收聽。



日期:2007年12月30日


節目:商業1台《打書釘》節目(晚上9時至10時)


主持:江麗芬、阮子健


網上重溫連結:http://pshweb01.881903.com/framework/pccs.gateway?url=jsp/archive/progPage.jsp&menuID=7&progID=331&k=4

星期二, 1月 01, 2008

《流動的光影聲色》




  我的第二本電影音樂著作《流動的光影聲色》早在去年十一月出版(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一直未有在自己的博客賣廣告,適逢是2008年1月1日新開始,就選來公告各博友讀者,以下是出版社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3712/給我設計的宣傳網頁,歡迎瀏覽,關於此書的生成與一些感覺,下次再跟大家分享。在此,衷心敬祝各位身體健康,新一年如意、平安,豐盛、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