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電影配樂,能結合畫面為電影注入最圓融豐潤的映畫效果。從來電影配樂為電影服務,為映像加上深層意義,填補影像看不到的敘事線索,豐富畫面上的氛圍節奏,屬錦上添花的電影語言。好的原聲,自然更進一步,它在完成先前的任務以外,更能獨當一面,為聽眾帶來電影感重又與別不同的漂亮樂音,這裡選來十張來自世界各地原聲,屬於不同的性格之作。
1型+格+酷:Broken Flowers X Jim Jarmusch X Various Artists(美國)
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占渣木殊去年作品,故事簡單,中年男苦澀夾雜黑色幽默,極盡挖苦。阿占向來愛請音樂人進駐其電影內外,這次他繼續為電影注入搶耳音樂,多元多姿:Reggal、Funky Soul、Techno Jazz、Alternative Rock及至彌撒安魂曲共冶一爐。然而整體基調卻相當統一,帶輕鬆的古風,令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
開場歌曲The Greenhornes 的〈There Is An End〉,R&B節奏,輕快動聽,一把魅力女聲帶出愛情故事,聽著聽著人就想舞動;另一首同為Golightly作品〈Tell me Now So I Know〉,Pop味甚濃,繼續那種60年代的ballad style,型格十足。看過電影的,總記得那伴隨男主人公的車程歌曲吧,Mulatu Astatke的〈Yekermo Sew〉,輕鬆慵懶,又帶點冷峻。還有同為M A的〈Yekermo Tezeta〉及〈Gubelye〉,同為Ethiopian jazz,一樣在緩緩的旋律裡滲著酷氣。原聲捕捉了電影中的光影情趣,充滿活力之作!
2華麗的復仇舞曲:《親切的金子》X札贊郁X Cho Young Wook(韓國)
韓國配樂家Cho Young Wook不單作曲才華洋溢,也熟稔古典音樂,不時挪用古典樂曲為電影被上了一件華麗、雅致的袍子。
《親切的金子》絕對是精彩之作,主題旋律挪用自Antonio Vivaldi的Cantata〈Cessate, omai cessate〉,小提琴是當中主角,還有羽管鍵琴(Harpsichord)作低音樂器,華麗高貴巴洛克曲式包含著蓬勃的生命力,隱含激蕩情緒。〈祈禱的金子〉是一支漂亮的華爾滋,Cho親自操刀作曲,承接Vivaldi那種的華麗的巴洛克曲式旋律,復古味道濃郁,羽管鍵琴與弦樂把那種飛揚感擴張開去,充滿力量。〈贖罪〉繼續以羽管鍵琴主導,琴音輕巧,旋律清新可喜。原聲中的羽管鍵琴出場正好是象徵著「金子」這位復仇女神的重要樂器,冷靜(沒有鋼琴的響亮,變化效果極微)而陰性(感覺輕盈飄忽)。當中旋律沒有太多傷感悲愴調子,反過來是瑰麗的、光亮的,那是金子的復仇──不著痕跡,潔淨雅致得直較人不寒而慄。
3音樂裡的醉生夢死:Bela Tarr X Mihaly Vig(匈牙利) 有人形容匈牙利的貝拉.塔爾是最後一位電影大師,長久以來,拍擋Mihaly Vig跟他合作無間。這張原聲,正好是二人多年來的合作結晶。M V採用一向是簡單配器,電子合成器以外,就是吉他、低音吉他、鋼琴、薩克斯管和簡單的敲擊樂器,然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自然是手風琴吧。手風琴那種飄泊與醉生夢死的味道,盡情在音樂中表露。
《煉獄人間》(Damnation)一曲〈Over and Done〉,不知叫人失落悵惘了多少回,紅塵滄桑,都在女伶一把磁性歌聲展現。同片裡的〈Circle DanceⅠ〉與〈String Quartet Ⅰ〉,更是一種頹靡的享樂。《撒旦探戈》(Satantango)一片中也有近似樂音,〈May I Have this Tango?〉是一例,一支重覆簡單的曲子,剪不斷,理還亂。電影中男男女女,交替地諂媚、調情,甩盪的跳著舞,難得荒唐。絕對是一張充滿電影感的原聲,當中,你知道甚麼叫「暖和中的冷峻」。
4曲終人散,餘音裊裊:The Man Without a Past X Aki Kaurismaki(芬蘭) 芬蘭怪傑郭利斯馬基向來就喜歡在電影注入搖滾樂,甚麼類型片落入其手中,一樣Cool到盡,無論是刻意跟畫面踫撞的配樂,或一下子情深款款的懷舊老調,聲影交疊下自是神來之筆,自成風格。
《仆頭前失魂後》原聲繼續叫人驚喜,一首接一首歌曲像一場接一場畫面:The Renegades的〈Do The Shake〉是悶聲不響女工的睡前安眠曲,喜氣洋洋的熱鬧樂聲,誰說苦口苦臉的她不懂情趣?同樣是The Renegades的〈My Heart Must Do the Crying〉,一樣貼心,像情人一個甜美的吻。電影中那個溫情小餐館,播著是Tapio Rautavaara的〈Lokki〉,當中男聲孤清悽苦、歌曲如此寂寞,卻是柔情處處。難忘那支放在電影最尾的〈Muistatko Monrepos’N〉,由女歌手Annikki Tahti真身獻唱,一把磁性歌聲,感染力如斯強烈,也為這個故事拉下完美序幕,美麗的歌詞,意境幽雅。電影結束了,曲終人散,卻餘音裊裊,盡在原聲。
5觸動心靈的安魂曲:Krzysztof Kieslowski X Zbigniew Preisner(波蘭)
2006年3月,剛巧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十周年紀念,重聽這張在前年推出,由Preisner自選,輯錄了與忘友K生平合作時的電影音樂,份外令人感觸。這裡有出色非凡的靈魂樂音,來自二人曾合作的《十誡》(Decalog)、《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及《藍白紅三部曲》(3 Colors: Blue, White, Red),音樂沉重而哀怨,帶有強烈宗教色彩,隱含了一種形而上的哲思味道,那正好跟K的電影互相呼應,是真的扣人心弦。
6 Minimalism聽讀本:The Very Best of Michael Nyman(英國) 如果當年《鋼琴別戀》(Piano)的電影音樂曾叫你醉心,大抵,你早認識他。以「簡約主義」音樂見稱,Nyman的音樂,強調結構性,一種迴旋反覆的設計,尤其著重音樂的韻律、節奏與重複性。有人形容他的音樂是「神靈與魔鬼的爭戰」、「華麗與腐朽的共生」,是兩極的結合(光明/黑暗;溫柔/暴烈;瑰麗/糜爛……),充滿張力,意境深遠。這是他首張雙CD紀念大碟,記錄了這位配樂大師近廿年來電影配樂經典,39首樂曲,盡展現他的魔幻音樂本色,他的音樂,自可以早脫離了電影自己站起來!
7一級電影音樂料理:All About Shigeru Umebayashi(日本)
選自梅林茂近廿年來經典之作,當年森田芳剛光的《其後》就是由梅林茂主理音樂,當中鋼琴與弦樂的結合令人屏息以待,完全軟化,是入心的震撼。近年呢,要說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王導選用了梅林茂昔日配樂舊作《夢二》的旋律,華爾茲音樂一出,人人總記得張曼玉一身旗袍妙姿出場。這張雙CD收入了梅林茂多部精點作品,抒情有時,輕快有時,都是他的得意之作,是樂迷的一級收藏。
8給天使的情歌:Yann Tiersen X拉闊音樂會(法國)
Yann Tiersen的名字都因為一齣《天使愛美麗》紅起來,極盡人氣,這裡是他於2002年在日本舉行的音樂會,除了大家最為熟悉的「愛美麗」音樂外,還有T昔日的多首佳作,相當豐富,音樂盡是輕輕鬆鬆的法式情調,悅耳動聽,難怪當年《天使愛美麗》的導演Jean-Pierre-Jeunet也驚為天人,甚至放棄原初的目標配樂家Michael Nyman,選用T的純淨「天使」樂音。
9屬於意大利的黃金歲月:Ennio Morricone’ s(意大利) 人人都記得Morricone在《天堂電影院》的漂亮樂章,可M的優秀作品,豈止於此?這張日本版的Morricone原聲精選,收入其甚少露面的早年配樂,而且不少更是人聲歌曲,屬於意國50至70年代的黃金歲月,以文藝劇情片居多,你未必看過電影,但總禁不住被當中音符吸引,值得一提是此原聲重新混音,音色極佳。
10救贖靈魂的樂音:Zerkalo X Stalker X Andrey Tarkovsky(俄國)
以光影雕刻時光,以音樂注入靈性宗教味道,那是塔可夫斯基一貫的音樂作法。這張日本版原聲收入了大師兩部經典之作:《鏡子》與《潛行者》,這裡有可聽而不再觸的音樂境界,只能用心神領會。
(本文原刊於《週末畫報》2006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