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30, 2006

B612的基耶斯洛夫斯基


  貼一篇小行星B612的文章,喜愛電影與文學的人,是如此的近。

  最早接觸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在大學的書店裡,畢業前夕,淘到一本《十誡》的電影劇本,這些故事看下來,關於人性,關於歷史,關於戰爭,關於心靈,對一直是中國式教育的我不得不是另一個世界。那個關於歐洲的,關於逃亡,關於出賣,關於保護,關於自我,歷史給我一個新的視角,我開始想像與思考。

  十年前的展鳳跟摯友躲在電影院裡一連看罷十場的《十誡》,早上進入電影院,深夜離開,這樣認真而快樂的日子,現在想起來仍是溫暖的,因我可以感同深受。武大是個相對寬鬆的校園,我開始本能地蹺課,混跡於校門口的錄影廳和形形色色的書店。那裡的老闆或許也會訝異,這樣的小女生怎麼總是一個人跑來看碟,回頭看那時候的自己,看的滿天星斗,帶著影片的各種人物走在回寢室的路上,影子把自己陪伴的那樣快樂飛揚。

  有一次接連看了幾部王家衛的片子,夜裡的時候因為思索過度跑到天台嘔吐,那一夜的星星很亮,像旭仔的眼神,明淨而憂傷。音樂和電影,該是我從小就種下了的,小學的時候看《月牙兒》,我便記住了月牙兒的眼睛,那裡面寫出來的憂傷與淡定,由此,我開始喜愛影像裡的眼神,種種,那些內心裡的隱忍與愛戀,在眼神裡遊過,好像是自己可以有一個房間,可以是自己一個人,可以真正地面對自己。

  轉眼畢業5年了,成長是件不得不的事情,而電影一直伴著我,不離不棄。願我們的電影人生認真快樂。

In Memony of Kieslowski

星期四, 6月 29, 2006

Remebering Kieslowski

  熟識我的朋友或博友都知道,我個人最鍾愛的導演,是波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他的電影,與普列斯納(Zbigniew Preisner)為他主責的電影音樂,一直被我視為洗滌心靈的珍品,我一直深信,是他的電影與普氏的電影音樂,改變了我看電影的觀感,甚至開始了我日後研究電影音樂的念頭.

  今年,是基氏十年祭,香港的百老匯電影中心更於七月十三日至三十日舉辦了基氏的全作品展,在我來說,能夠在電影院看偶像的全部作品,是可一不可在.剛於星期二看了兩部優先場:《十誡》裡的《五誡》與《六誡》,依然的震撼與窩心.儘管因為教學的關係,始終未能選看他的所有作品(那是可惜的!!),可仍然心存感激,能夠在大銀幕看心儀導演的作品,將會是我生命裡觀影的一個重要標記.

  就像十年前的那一次,跟摯友躲在電影院裡一連看罷十場的《十誡》,早上的進入電影院,深夜的離開,日子可以這樣,夫復何求?

我的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年輕時的那幀照片,一直是我最珍而重之的紀念物,那令我想起很多童年回憶。

  小時候,父母都要出外工作,於是,每天爺爺奶奶總會到我家中照顧我的飲食生活。下午時份,我最愛跟爺爺奶奶玩「老師學生」遊戲。我會充當老師,給爺爺奶奶上課,為他們設計家課、設計測驗試題,也為他們「勞心勞力」改功課,給他們唸默生字。

  在爺爺奶奶面前,我是充滿權威的老師,他們總順著我。

  記得爺爺曾經跟我說:「乖孫,年輕時的爺爺,讀書不多,但我跟你奶奶都是喜歡學習的人,都是你的好學生。」

  我一臉嚴肅,然後回答說:「那麼你們要好好聽我教導才是。」

  聽爺爺說,他在鄉間是唸私塾學校成長的,都是一些八股文,扑扑齋。中學畢業後,輾轉來到香港,便出來社會工作,還懂得好些英語。相反,奶奶只有小學畢業,她懂得看中文,卻不懂英語。

  「乖孫,你可以教奶奶讀她的英文名字啊!」奶奶最想學她的英文名字,於是,我就教她逐個英文字母細讀,又要她背誦後再默寫給我看。

  「是C-h-a-n, H-o-w ,M-a-n啊!」我每次教她,總花費不少唇舌。奶奶每天經我教導後總會記得一會,然後,到第二天,她又忘記了。

  「乖孫,奶奶不記得了,但你要有耐性,再教奶奶。」

  於是,我就日復日的充當奶奶的小老師。除了她的名字外,我愛從蘋果、男孩、貓咪、狗狗等簡單的字母開始教她:「A For Apple,B For Boy,C for Cat,D For Dog……」只見奶奶努力地跟著我唸,也不知道她明白與否,但奶奶從來不會偷懶,像母親罵我那樣。

  「你看爺爺奶奶也乖乖的給你做習作,而你卻把自己的習作放在一邊,不到最後一刻可不會自動拿出來做啊!」有時候,為了避開母親的責備,我就不再告訴她我怎樣教導爺爺奶奶,但私底下,我繼續每天兇兇的給爺爺奶奶上課。

  說真的,我教導爺爺奶奶的時候,有時候比學校老師對我們更兇。

  「爺爺,你今次的測驗退步了,只得八十分,要加倍用功才是。」

  「奶奶,我教了你多少遍?你怎樣總不能好好記牢自己的英文名字,再這樣我不教你了?」

  奶奶聽了我這樣說,就連連跟我賠過不是。

  是的,每次當爺爺奶奶跟我玩「老師學生」遊戲,我總不欺場,是真的板著臉蛋,沒有一絲笑容,我想告訴他們,我是認真的教導他們,他們也好應該用心學習。

  後來,我對爺爺奶奶的學習進度表示失望,加上自己懂得看書及看電視卡通,就再沒有跟他們玩「老師學生」遊戲了。

  反過來,爺爺奶奶很喜歡給我說故事,都是有關他們的故事,例如爺爺如何來到香港,怎樣找工作,奶奶又怎樣養育我的爸爸及姑母、姑姐及叔叔等。

  「乖孫,那時候打仗,生活很不容易啊……」

  「乖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我跟你說……」

  我聽著他們說著說著,似懂非懂。

  今天,我長大成人了,才知道爺爺奶奶才是我的好老師,他們對我所說的,原來比起當時我教他們的英文或中文更一生受用,有時候,我不斷想努力把他們的話記起來,可不容易。

星期二, 6月 27, 2006

酷海報





這幾天,重看幾部羅拔.布烈遜(Robert Bresson)的電影,才發現屬於布烈遜的海報很棒很酷,很是喜歡!

星期四, 6月 22, 2006

從《迷失決勝分》到威爾第

  近日所看電影中,沒有一部像活地.阿倫(Woody Allen)的《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2005),可以令我即時掀起一股想書寫其電影音樂的熱切,太美麗了,這回活地.阿倫以豐富多姿的歌劇穿梭電影文本,音樂與故事,同樣叫人看得出神。還記得那個老好日子的80、90年代吧,活地還堅持他愛用的美利堅30、40年代老歌及爵士樂裝飾他的曼克頓夢。也許是年紀大了,人也沉實下來,近年來的活地.阿倫愛回歸西方傳統,多用上古典音樂與歌劇入戲,上回的《雙生美蓮達》(Melinda and Melinda,2004),電影裡大量挪用像巴赫與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等的樂曲,強調形式與結構之作,古典主義味道濃郁。

  今回《迷失決勝分》全用上意大利歌劇為配樂,無論是畫外音與畫內音,充滿喻意,值得細嚼。當中,又以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作品出場率最高,我以為,《迷失決勝分》裡的電影愛情主題大可用上威爾第的作品作解讀,可記得寂寂無名的網球教練克里斯.威頓(Chris Wilton,Jonathan Rhys Meyers飾)第一次跟富家子弟湯姆.休威(Tom Hewett,Matthew Goode飾)參加他的家庭敘會一同欣賞歌劇嗎?看的正是威爾第最受人歡迎之作《茶花女》(La Traviata),活地選上當中〈幸福的日子〉(Un d?, felice)選段,那是優美的男女二重唱。

  歌劇《茶花女》改編自小仲馬之作,一個關於忘我的愛情故事。女主角薇奧莉塔是出身寒微的風塵女子,一日她遇上對自己表示愛慕的富家子阿非烈德,本可順理成章締造良緣,可薇奧莉塔卻未能跳出自身坎坷與卑微身份,一直耿耿於懷,最終,她又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應阿非烈德父親要求),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幸福的日子〉本是阿非烈德向薇奧莉塔訴說愛慕情話的一段,那時候,他們如此美好,一對善良的俊男美女,神仙眷屬。

  《茶花女》的歌劇上演時,這邊但見湯姆的妹妹對克莉(Chloe Wilton,Emily Mortimer飾)對俊逸的窮小子克里斯早芳心暗許,戲內與戲外,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鏡像(對照/反射)局面,《茶花女》的富家子與風塵女子這回換上《迷失決勝分》的千金小姐與窮小子,相映成趣,頓成諷刺,看過電影的,誰都知道像克里斯這樣的窮小子一開始就想取得通往財富和成功之門的鑰匙,為求進入上流社會階梯,不擇手段,最終更造成連串殘忍與冷酷的悲劇。

  無獨有偶,當年的威爾第也是出生於意大利的窮人家庭,少年時代他曾擔任管風琴師,可當他申請入讀學院時,卻被米蘭音樂學院拒之門外,理由是他的音樂基礎太差,最終,威爾第基於得到他人的贊助,才可以到米蘭跟私人老師學習音樂,至於他贊助人的女兒,也愛上了威爾第,最後二人更結婚了。是啊,原來戲外戲內,充滿了有趣的類比,有待一一發掘,拼湊成一幅層次豐富多采的映畫圖像。

星期五, 6月 02, 2006

尋找100%性格原聲(全球版!)

好的電影配樂,能結合畫面為電影注入最圓融豐潤的映畫效果。從來電影配樂為電影服務,為映像加上深層意義,填補影像看不到的敘事線索,豐富畫面上的氛圍節奏,屬錦上添花的電影語言。好的原聲,自然更進一步,它在完成先前的任務以外,更能獨當一面,為聽眾帶來電影感重又與別不同的漂亮樂音,這裡選來十張來自世界各地原聲,屬於不同的性格之作。


1型+格+酷:Broken Flowers X Jim Jarmusch X Various Artists(美國)
  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占渣木殊去年作品,故事簡單,中年男苦澀夾雜黑色幽默,極盡挖苦。阿占向來愛請音樂人進駐其電影內外,這次他繼續為電影注入搶耳音樂,多元多姿:Reggal、Funky Soul、Techno Jazz、Alternative Rock及至彌撒安魂曲共冶一爐。然而整體基調卻相當統一,帶輕鬆的古風,令人如沐春風,心曠神怡。

  開場歌曲The Greenhornes 的〈There Is An End〉,R&B節奏,輕快動聽,一把魅力女聲帶出愛情故事,聽著聽著人就想舞動;另一首同為Golightly作品〈Tell me Now So I Know〉,Pop味甚濃,繼續那種60年代的ballad style,型格十足。看過電影的,總記得那伴隨男主人公的車程歌曲吧,Mulatu Astatke的〈Yekermo Sew〉,輕鬆慵懶,又帶點冷峻。還有同為M A的〈Yekermo Tezeta〉及〈Gubelye〉,同為Ethiopian jazz,一樣在緩緩的旋律裡滲著酷氣。原聲捕捉了電影中的光影情趣,充滿活力之作!

2華麗的復仇舞曲:《親切的金子》X札贊郁X Cho Young Wook(韓國)
  韓國配樂家Cho Young Wook不單作曲才華洋溢,也熟稔古典音樂,不時挪用古典樂曲為電影被上了一件華麗、雅致的袍子。

  《親切的金子》絕對是精彩之作,主題旋律挪用自Antonio Vivaldi的Cantata〈Cessate, omai cessate〉,小提琴是當中主角,還有羽管鍵琴(Harpsichord)作低音樂器,華麗高貴巴洛克曲式包含著蓬勃的生命力,隱含激蕩情緒。〈祈禱的金子〉是一支漂亮的華爾滋,Cho親自操刀作曲,承接Vivaldi那種的華麗的巴洛克曲式旋律,復古味道濃郁,羽管鍵琴與弦樂把那種飛揚感擴張開去,充滿力量。〈贖罪〉繼續以羽管鍵琴主導,琴音輕巧,旋律清新可喜。原聲中的羽管鍵琴出場正好是象徵著「金子」這位復仇女神的重要樂器,冷靜(沒有鋼琴的響亮,變化效果極微)而陰性(感覺輕盈飄忽)。當中旋律沒有太多傷感悲愴調子,反過來是瑰麗的、光亮的,那是金子的復仇──不著痕跡,潔淨雅致得直較人不寒而慄。

3音樂裡的醉生夢死:Bela Tarr X Mihaly Vig(匈牙利)  有人形容匈牙利的貝拉.塔爾是最後一位電影大師,長久以來,拍擋Mihaly Vig跟他合作無間。這張原聲,正好是二人多年來的合作結晶。M V採用一向是簡單配器,電子合成器以外,就是吉他、低音吉他、鋼琴、薩克斯管和簡單的敲擊樂器,然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自然是手風琴吧。手風琴那種飄泊與醉生夢死的味道,盡情在音樂中表露。

  《煉獄人間》(Damnation)一曲〈Over and Done〉,不知叫人失落悵惘了多少回,紅塵滄桑,都在女伶一把磁性歌聲展現。同片裡的〈Circle DanceⅠ〉與〈String Quartet Ⅰ〉,更是一種頹靡的享樂。《撒旦探戈》(Satantango)一片中也有近似樂音,〈May I Have this Tango?〉是一例,一支重覆簡單的曲子,剪不斷,理還亂。電影中男男女女,交替地諂媚、調情,甩盪的跳著舞,難得荒唐。絕對是一張充滿電影感的原聲,當中,你知道甚麼叫「暖和中的冷峻」。

4曲終人散,餘音裊裊:The Man Without a Past X Aki Kaurismaki(芬蘭)  芬蘭怪傑郭利斯馬基向來就喜歡在電影注入搖滾樂,甚麼類型片落入其手中,一樣Cool到盡,無論是刻意跟畫面踫撞的配樂,或一下子情深款款的懷舊老調,聲影交疊下自是神來之筆,自成風格。

  《仆頭前失魂後》原聲繼續叫人驚喜,一首接一首歌曲像一場接一場畫面:The Renegades的〈Do The Shake〉是悶聲不響女工的睡前安眠曲,喜氣洋洋的熱鬧樂聲,誰說苦口苦臉的她不懂情趣?同樣是The Renegades的〈My Heart Must Do the Crying〉,一樣貼心,像情人一個甜美的吻。電影中那個溫情小餐館,播著是Tapio Rautavaara的〈Lokki〉,當中男聲孤清悽苦、歌曲如此寂寞,卻是柔情處處。難忘那支放在電影最尾的〈Muistatko Monrepos’N〉,由女歌手Annikki Tahti真身獻唱,一把磁性歌聲,感染力如斯強烈,也為這個故事拉下完美序幕,美麗的歌詞,意境幽雅。電影結束了,曲終人散,卻餘音裊裊,盡在原聲。

5觸動心靈的安魂曲:Krzysztof Kieslowski X Zbigniew Preisner(波蘭)

  2006年3月,剛巧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十周年紀念,重聽這張在前年推出,由Preisner自選,輯錄了與忘友K生平合作時的電影音樂,份外令人感觸。這裡有出色非凡的靈魂樂音,來自二人曾合作的《十誡》(Decalog)、《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及《藍白紅三部曲》(3 Colors: Blue, White, Red),音樂沉重而哀怨,帶有強烈宗教色彩,隱含了一種形而上的哲思味道,那正好跟K的電影互相呼應,是真的扣人心弦。

6 Minimalism聽讀本:The Very Best of Michael Nyman(英國)  如果當年《鋼琴別戀》(Piano)的電影音樂曾叫你醉心,大抵,你早認識他。以「簡約主義」音樂見稱,Nyman的音樂,強調結構性,一種迴旋反覆的設計,尤其著重音樂的韻律、節奏與重複性。有人形容他的音樂是「神靈與魔鬼的爭戰」、「華麗與腐朽的共生」,是兩極的結合(光明/黑暗;溫柔/暴烈;瑰麗/糜爛……),充滿張力,意境深遠。這是他首張雙CD紀念大碟,記錄了這位配樂大師近廿年來電影配樂經典,39首樂曲,盡展現他的魔幻音樂本色,他的音樂,自可以早脫離了電影自己站起來!

7一級電影音樂料理:All About Shigeru Umebayashi(日本)
  選自梅林茂近廿年來經典之作,當年森田芳剛光的《其後》就是由梅林茂主理音樂,當中鋼琴與弦樂的結合令人屏息以待,完全軟化,是入心的震撼。近年呢,要說是王家衛的《花樣年華》,王導選用了梅林茂昔日配樂舊作《夢二》的旋律,華爾茲音樂一出,人人總記得張曼玉一身旗袍妙姿出場。這張雙CD收入了梅林茂多部精點作品,抒情有時,輕快有時,都是他的得意之作,是樂迷的一級收藏。

8給天使的情歌:Yann Tiersen X拉闊音樂會(法國)
  Yann Tiersen的名字都因為一齣《天使愛美麗》紅起來,極盡人氣,這裡是他於2002年在日本舉行的音樂會,除了大家最為熟悉的「愛美麗」音樂外,還有T昔日的多首佳作,相當豐富,音樂盡是輕輕鬆鬆的法式情調,悅耳動聽,難怪當年《天使愛美麗》的導演Jean-Pierre-Jeunet也驚為天人,甚至放棄原初的目標配樂家Michael Nyman,選用T的純淨「天使」樂音。

9屬於意大利的黃金歲月:Ennio Morricone’ s(意大利)  人人都記得Morricone在《天堂電影院》的漂亮樂章,可M的優秀作品,豈止於此?這張日本版的Morricone原聲精選,收入其甚少露面的早年配樂,而且不少更是人聲歌曲,屬於意國50至70年代的黃金歲月,以文藝劇情片居多,你未必看過電影,但總禁不住被當中音符吸引,值得一提是此原聲重新混音,音色極佳。

10救贖靈魂的樂音:Zerkalo X Stalker X Andrey Tarkovsky(俄國)
  以光影雕刻時光,以音樂注入靈性宗教味道,那是塔可夫斯基一貫的音樂作法。這張日本版原聲收入了大師兩部經典之作:《鏡子》與《潛行者》,這裡有可聽而不再觸的音樂境界,只能用心神領會。


(本文原刊於《週末畫報》2006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