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28, 2007

徐克談黑澤明電影配樂(3)


  (續上文)談談電影的另一段劇情吧。《酩酊天使》裡,主角三船敏郎的女友後來跟了一位新上任的黑幫大哥,於是當三船後來走投無路之際,決心要找這位黑幫人物算賬,然而黑澤明在這裡用了一首很浪漫、很抒情的吉他音樂來烘托這位黑幫大哥的出場,於是在接近片末的一場,當三船敏郎到達這位黑幫大哥的居所時,也有別一些慣用的場面設計,這裡的音樂完全沒有半點陰森緊張,反過來觀眾都或多或少給這位黑幫大哥所彈奏的吉他歌聲感染或感動。從這裡可以看到,黑澤明電影的配樂方式跟很多荷里活電影的配樂處理很不同,剛才說到的畫面,換上由荷里活主流導演主理,一定會選用一些很強烈節奏與很緊張的音樂。黑澤明這樣的設計,正好告訴大家:劇中人物一邊在浪漫的氣氛同時,那邊廂原來有人正窮途末路。戲劇上,這裡用上一種對比手法,黑澤明為它保留了另一個可想像的空間。

  然而,這樣的設計並非很多人會接受,很多時跟一些配樂人討論,要求他們在一些緊張的場面放一些抒情的音樂,對他們來說,只感到震驚,通常他們會回答說:「不是嘛,畫面『唔食』(不配合)啊!」然而我想,有時當你對音樂有相反的處理時,產生的劇力可以更強。

  現在回想起來,有時我感覺我們看黑澤明的電影,也許還未能很全面地把握他這種音樂的處理手法,也許,他還有其他想做到的效果是我們仍未知道或了解的。所以,現在再聽這段黑幫大哥所彈奏的音樂,我開始懷疑此曲可能跟日本那個時代有點關係。當三船敏郎在電影裡想報仇的時候,他給人一種很特殊的感覺,也許就跟音樂有關。我還記得以往當黃霑先生還在世的時候,我們常常看黑澤明,當時我們常愛討論其電影說:「噢,這段音樂是怎樣做呢?為甚麼他(們)會想到這樣做呢?」包括當時看到黑澤明《用心棒》的時候,我們都發現,當中的音樂的確很突出。

  說回《酩酊天使》,片末一場,三船敏郎已墜落到一定的程度,他既不能被救,結果最終只得面臨死亡。當時,飾演醫生的志村喬其實也在醫治另一名女學生,她卻被救回,身體有所好轉。電影最後一場,志村喬和這名少女對話,她其實是電影裡一個性格積極而樂天的角色,當時少女問醫生說,「有理性就不怕肺病,對嗎?」話罷,醫生先罵了她一頓,然後接著唱了一首歌,我相信那是當時日本民間常唱的歌曲,儘管我們不知道他唱些甚麼(電影沒有歌詞字幕),但我相信,那是當時日本民間常唱的通俗歌曲,而不是甚麼很嚴肅或深奧的歌曲,然而在歌聲裡,卻反映著一股民間力量,所以志村喬不止是輕巧的唱,而是大聲地唱,然後再引入導演作者的角度,將配樂(畫外音)置上,相比下,這首配樂令人感覺人性化多了,人文色彩味道也強烈,導演是以一種人道主義,比較同情的角度去描繪電影裡的人物。

《用心棒》(1961)
 
  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個人的感受。故事發生在1964年,當時我還在讀中學3或4年級吧。當時我看電影早場,大概是早上十時,地點是九龍麗聲戲院。那時候,這部電影剛上映不久,已記不起當時的自己抱著甚麼心態,可能是之前跟家人鬧得不太愉快,一怒之下離家外出吧,就跑到這裡看電影,我記得自己當時還跟家人住在觀塘,那回,一個人跳上巴士出外,到了彌敦道的麗聲戲院,見到戲院開門了,於是就買票入場觀看,甫坐下,畫面一開,就放了這樣的一部電影。

  那是我的第一部黑澤明電影,開場只見主角三船敏郎的背脊,完全見不到他的正面,加上配樂,一方面感覺那音樂很東洋,另一方面卻又有很濃厚的西樂色彩,甚至滲著爵士樂的味道,負責配樂的叫佐籐勝,曾經跟黑澤明有過多次的合作,這段音樂令觀眾對這個角色還是徘徊在熟悉與不熟悉之間,可是,當下一段音樂再開始時,觀眾定能感覺這個角色是個可信任的朋友。

  這裡(音樂稍作停頓),只見三船從三岔路拾起一根樹枝,把它向上空一拋以決定自己的去向,當樹枝擲下時,音樂再次出現,單從音樂,就彷彿告訴觀眾三船敏郎原來是一個友善的人,很friendly而可親的,觀眾會覺得很喜歡接近他。

  至於在我來說,這個效果的確驚人,看畢電影,我還記得自己從電影院走出來,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段音樂,我從來沒有想過,電影音樂可以是這樣的,我相信這部電影的音樂一定影響到很多後世電影,包括很多當時期的港台武俠電影,甚至當中的節奏感也一定會影響到好些武俠電影的拍攝手法、人物在戲內的運動節奏與音樂之間的關係,有趣的是,黑澤明這部電影的音樂還加上了幽默感,你繼續看這部電影,便會發現每一次震撼的畫面背後,原來音樂裡帶有點點的諷刺性──正如開場,當你看見像三船這樣的一個男人出場,你可能仍在考慮他是不是一個兇悍的大賊,可是,音樂立即告訴你知道,原來主角可以是你的友善朋友。當那樹枝掉下來以後,音樂變得詳和而友善,令你感覺原來這個人物是很值得信任與認同的。

(本文原刊於《看電影》324期)


攝影:郁海達(香港演藝學院)

星期二, 2月 27, 2007

皇后戲院

上周日(即大年初八)到皇后戲院看《門徒》,晚上九時四十分的場次。個人來說,很喜歡這間戲院仍有絲絲點點的大戲院影子,不過,全場不足十位觀眾,冷清得要命,聽說同樣是放映《門徒》,中環的IFC卻全院滿座,我的感覺有點不是味兒。
很簡單的設計,卻充滿一種人情味道,男女廁所與大堂座椅構成平衡對應的構圖。

大門口有恭賀新禧字句,一片喜氣洋洋,可是人流很少,形成強烈對比。

星期一, 2月 26, 2007

Morricone語錄4



Personally I can do without a melodic theme.

--Ennio Morricone

Morricone語錄3


You go back to what Bach composed and how much Mozart wrote in 33 years, and you see I am unemployed compared to this.


-- Ennio Morricone

Morricone語錄2

I needed money and I thought it would be a good thing to write film scores, but I never asked anybody in the film industry for work. I thought, 'A film-maker must call me because he thinks what I write is fine.' So it happened that a director called me, then again, and then again, and again.



--Ennio Morricone

為Morricone鼓掌



If you scroll through all the movies I've worked on, you can understand how I was a specialist in westerns, love stoies, political movies, action thrillers, horror movies and so on. So in other words, I'm no specialist, because I've done everything. I'm specialist in music.


                                  --Ennio Morricone

星期日, 2月 25, 2007

珍貴的禮物


在課堂認識的朋友TSK於早前給我傳來一個叫「電影19問」的遊戲,今天是大年初八,決定玩玩~~在此謝謝TSK對我課堂的鼓勵,那是我在農曆新年裡一份很珍貴的禮物。

(1)你今年最常去哪一間戲院睇戲?
應該是油麻地的百老匯電影中心了。

(2)你最喜歡哪一位導演?
波蘭導演奇斯洛夫斯基。

(3)你最喜歡哪一位演員?
很困難的問題,答不到,最近看粵語長片比較多,男演員最喜歡看吳楚帆與張瑛,女演員最喜歡看是梅綺與白燕。

(4)今年哪一齣電影最令你驚喜?
德國電影《竊聽者》。

(5)今年哪一齣電影最令你失望?
未有這麼強烈的感覺。

(6)你有沒有試過看戲看到流淚?
當然有,怎少得呢?最近看到眼濕濕的是楚原導演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想不到吧!

(7)你會不會一個人去睇戲?
大多數都是一個人睇戲。

(8)你最近看了哪一齣電影?
今早在家中看的,是茂瑙的《日出》,很喜歡。

(9)你最想哪一位去世的導演復活再拍戲?
奇斯洛夫斯基。

(10)你最喜歡哪一套外語電影?
很多,太多。

(11)你最喜歡哪個國家的電影?
很難答,如果一定要答,可能是德國。

(12)你最喜歡哪首電影的主題曲?
人聲唱的,我會想起《祖與占》裡珍摩露唱的《生命的旋風》。

(13)你最珍惜的VCD或DVD電影收藏是?
很多喜歡的導演作品都會珍而重之收藏。

(14)The worst movie that you have seen...
太多,不說也罷。

(15)如果讓你選一套戲拍續集,你會選……
杜魯福《四百擊》。

(16)你覺得自己最似哪部片的人物?
很有趣的問題,想了很久以後,真的──發現──沒有。

(17)翻看最多次的電影是哪一部?
奇斯洛夫斯基的《藍》。

(18)如果有一個演員可以「從此消失不再拍戲」,你會選誰?
沒有。

(19)如果容你改寫一部電影的結局,你會改哪部?
沒有。

徐克談黑澤明電影配樂(2)


《野良犬》(1949)

  跟著我想談談黑澤明的《野良犬》(音樂:早坂文雄),也希望藉著剛才黑澤明在《亂》裡那種很意境與超逸的處理手法,轉移談到一種很原始、很世俗的表達。《野良犬》屬於黑澤明早期的作品,以《野良犬》跟《亂》作對比,是很好玩的,因為所有戲劇都是來自對比。

  《野良犬》的故事是有關一位失槍的便衣探員,故事開始沒多久就見他根據有關線索找尋自己的失槍。但事實上,這個故事背後其實是想說二次戰後的情況。這是一部1949年電影,戰後日本的經濟低迷,人民生活在悲慘與艱苦之中。《野良犬》開場時,用黑白電影的角度來說,那些人很美,視覺上令人感覺很舒服,人們穿著都是白裇衫黑西裝,整潔亮麗。可是,在電影進行至十分鐘後,鏡頭卻帶領觀眾到另一個真實的世界,這段畫面也用上很特殊的配樂襯托,令到整個世界有不同的演繹與解讀方式。
  那是有關主角三船敏郎到低下層社會尋槍的過程,當中的音樂都來自服部良一這位日本作曲家,都是他原創的作品,為甚麼黑澤明會用這樣的音樂呢?當時日本在1940年代侵華及侵略東南亞時,是帶著一種「大東亞共榮圈」的想法,日本政治在當時正好施展她們的魔掌,然而事實上,日本國民當時的經濟狀態卻很差。這一場戲裡,三船敏郎為了掩飾自己的身份,就打扮成一位軍人似的樣子尋找失槍,當時他目睹的正是這班生活在低下層的貧苦大眾,黑澤明借他的眼睛展示戰後人民的生活,尤其是當中的假像──配樂在當中是繁榮的爵士樂,包括歌曲《夜來香》,音樂放在這裡,正好反映當時政府給民間的一種假象,於是畫面上觀眾看見的是一些活得一點也不光彩的人民,聽到的音樂又是另一回事,我相信這些音樂在當時一定很流行,所以將這些音樂放在畫面上必然具諷刺性,彷彿給大家看到,這個國家對外界的侵略背後,國民的生活一點也不好過。
  電影尾聲,三船敏郎終於在小花園裡捉住了那個犯人,然而故事發展到這裡,二人無論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創傷,可說筋疲力盡,畫面只見二人倒在地上。離開了大環境的社會角度,我們可見這班人也因為時代變化被迫走上絕境,這段戲黑澤明安排了一班小孩子路過並唱著歌,是一首很美麗的兒歌,一邊是小朋友唱著對大自然與對未來憧憬的歌謠,一邊是兩個打至如此焦頭爛額的成人,完全是一個反諷,結果這個犯人也突然忍不住悲從中來,嚎哭起來。

《酩酊天使》(1948)

  同樣是戰後電影,加上拍攝年份接近,我會視《酩酊天使》(音樂:早坂文雄)與《野良犬》這兩部電影有著很密切的關係。相對地,這部電影比較少涉及真實的社會問題,但卻一樣有點點側寫。
  故事背景同樣是二次戰後,一個污水池旁的社區,從來沒有人給它清理。我想,這污水池正好反映戰後人民的價值觀,社會充滿了都是聲色犬馬,反過來,很多人性裡珍貴的東西都被視為不重要,很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的狀態。這部電影的開場段落音樂也很特別,話說回來,其實在開場時,主角三船敏郎還是一個俊俏的男子,一樣是白西服白皮鞋的,可他當的卻是一名打手,相等於一個小區裡的小頭目,但由於他所住的社區衛生問題惡劣,他得了肺病,那時候,有肺病就等同絕症,於是他的身體也不免逐漸衰退,慢慢更接近死神,三船的身體固然令他的個人價值消減,甚至開始被人四處圍剿,他本來在小區裡買東西是不用付錢的,可是他病後,他的「大佬」對他不再信任,甚至他的位置也給其他人取代,並開始接受一干人等的挑戰,然而電影的配樂卻採用了一支很輕快的圓舞曲,可說同樣是一次很諷刺的處理。

攝影:郁海達(香港演藝學院)

星期四, 2月 15, 2007

徐克談黑澤明電影配樂(1)


去年尾,徐克在一次向黑澤明致敬的電影放映會(由杜琪峰主催)上,談到這位他甚尊敬與欣賞的電影大師,其中,他更選擇以黑澤明的電影配樂作為論題,現把有關演說組織及記錄,好讓大家看看這位香港導演眼中的黑澤明電影音樂,而以下內容將以徐克的第一身說法撰寫。(本人原刊於《看電影》雜誌323期)


綜觀黑澤明電影音樂
  我不太喜歡用甚麼風格來形容一位導演與配樂師的合作,這彷彿局限了他們曾經的創作,很不公平。事實上,一個導演及其配樂師們在合作的幾十年生涯裡,你怎可以用一種風格就能概括了他們所作的呢?把他們作品歸入幾句說話甚至是一種風格,都是很不公平的。

  但在黑澤明的電影音樂裡,我們的確可以讀到一個共通的地方,黑澤明在處理音樂上絕對不是沿襲一種正常的方法,譬如在很寬闊的畫面,他不會給你很寬闊的音樂,反過來偏偏給你一種很單調的音樂,於是你可以看到他看事物的角度很不一樣,簡單說,其實像《亂》這部電影,你大可以放置像《指環王》或《英雄》甚至《十面埋伏》的音樂吧?但他偏偏選擇很單薄的音樂,甚至不是一種很自然的音樂,而是一種用於舞台上的音樂,令你感覺整個故事世界是發生在一個舞台上,很「能劇」的感覺。而絕對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大自然或電影效果,而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這就是黑澤明要做出來給大家看的,事實上有很多人為他這種作法而爭論不休。黑澤明曾經跟幾位很好的配樂師合作,我將利用數部不同的電影,希望談談其電影中的配樂特色……」

《亂》(1985)

  《亂》的開場時,我們就可見到黑澤明有著很不一樣的音樂處理手法,畫面所見是甚麼也不動似的──人不動、馬不動,給觀眾一種完全定格的視覺效果,音樂方面他也不要給我們感覺很偉大,相反是一種很陰森、很蒼涼的味道,帶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浮世感覺,用的都是日本民族樂器,其實這部電影裡他選用了很多能劇音樂,而能劇在銀幕上一般很難發揮效用。補充一點,這部電影的配樂是由武滿徹主理,他是一個很有經驗的日本電影配樂家,他亦曾替電影《沙丘之女》配樂,現在已經去世。

  話說回來,開場時用上這種音樂其實是很不正常,明明是英偉的畫面,一眾英雄式人物都如洋娃娃凝住了,這種感覺其實在黑澤明爾後的電影曾多次出現,所以杜琪峰剛才說到黑澤明電影裡的鏡頭不動,這裡要算是其中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接著第二段也是很「破格」的一段,照正常來說,理應是強調節奏的畫面,音樂也如是,然而,黑澤明卻完全採用能劇的音樂注入畫面……
及至《亂》的結尾,也是利用能劇的音樂處理,這時候,劇情說到整個王族的人都死光,人去樓空,畫面所見是遠處站著一位盲了眼睛的太子,這段戲裡面有一個留白的空間讓觀眾體會,那是一個正要走向絕路、無路可行的零餘者,他又盲了眼,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那裡,又往那裡去,只見他走近懸崖邊,音樂出來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到黑澤明那種反傳統的音樂運用。

  一向來說,這樣的場面總是配上很壯烈的音樂,包括用上整隊管弦樂團演奏,甚至強調節奏感,因為作為一種市場效應,音樂必須要為場面作出如此舖排,令觀眾在此時此刻感到亢奮與刺激,然而,黑澤明卻在這裡用上相反的方法,他反過來要觀眾感覺蒼涼,一種很古典並且很舞台化的音樂,讓你感受到那是一種「浮世」的戲劇效果,而不是要你很興奮或感到劇情之激烈,至於整部電影最後,觀眾可以見到黑澤明其實很強調自己的民族特性,他整部電影包括最後也用上能劇音樂作收場,而最終觀眾看見一個零餘者站近懸崖邊,其實也有一種能劇的舞台效果,黑澤明看來有意用上能劇方式為電影劃上句號。

  此外,不知大家對結尾時出現佛像有怎樣的解讀?在我來說,黑澤明的電影裡很多時其實都有一些不易理解的筆觸,評論家與觀眾的心目中也許也有其自己的理解方式。在我來說,佛像也有這個意思。我理解的佛像是展現一種人間的悲劇感覺,而菩薩慈悲,電影故事所處身的世代其實很需要一種善良的特質──一種很基本的善良人性,然而,在尋找之餘卻發現其實沒有,那是我的一種解釋方法,那未必跟大家心中所想的一樣。這就正如《2001太空漫遊》的最後一段戲,至今大家仍然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我還記得在2001年某個晚上,有朋友提出不如一同重溫這部電影,然後再在網上交流彼此看法,而事實上,原來大家講出來的感受也不一樣。

  同樣地,黑澤明這部晚年的電影其實已經超越了一個導演所做的事情,他就像自己所說:「尤如在天上的雲俯瞰人間所發生的事」,他已經把自己提昇至一個位置,那是不需要在電影市場上證明自己的地位,他用上另一種語言告訴大家知道,他的電影是一個境界。於是,大家再不是介紹黑澤明電影的劇情或手法如何新穎,反過來是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境界,所以有時候我們說看了他某部電影看不明白,然而,不排除有一天某一剎那,你發現自己突然明白了這部電影,你明白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是如此興奮。

  有關舞台的處理,其實黑澤明早在《羅生門》與《赤鬍子》也有同樣的處理,但卻不及《亂》這部作品那麼統一與大膽,電影自開始至終也以能劇音樂貫穿,黑澤明不止在這部電影提昇至境界的層面,及至《夢》,他也繼續考驗他的觀眾,整個戲甚至是沒有劇情,觀眾看的純粹是一種視察經驗,就當你發夢進入了夢的世界吧!很多人說這部電影有些地方根本不用那麼冗長,但另一方面,又的確很多人很欣賞,到現在,學者或評論者對這電影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方式,所以,我認為如果可以分享這種經驗其實是很有趣的。

攝影:郁海達(香港演藝學院)

星期三, 2月 14, 2007

心結

  這段日子事忙,一直埋首在電影課程的教學工作,希望能夠給學生比較充實的課堂,於是,也就擱下了自己個人喜歡的電影與書籍,甚麼都得靠邊站。加上最近瀏覽自己的博客總出現問題,人就不免有點不耐煩,也就此擱下,連貼新文章的心情也沒有了。今天看到博客內大家的留言,就想跟大家說,我很好,謝謝。新春期間,決定只看自己想看的書本與電影,都以自己為先啦!在此,祝願大家新春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星期日, 2月 04, 2007

2006年「電影生活」問

2006年尾時應《M電影雜誌》訪問,回答了以下有關個人在2006年的「電影生活」問題,想想也頗有意思的,現也貼在自己的博客裡,跟大家分享,很想知道,下列部份問題,你們又會有怎樣的答案呢?

1、在即將過去的2006年,您覺得有什麼和電影相關的事或者人,令您印象深刻?(如果願意,希望您能回答為什麼?)

2006年是奇斯洛夫斯基的逝世十周年紀念,很高興能夠在大銀幕看到他的十周年影展,重看他一些經典作品,當中包括他早年的紀錄片,感覺依然震撼。在我來說,奇氏的作品影響我很大,甚至是引發我書寫電影音樂文章的最初原動力,是故,這位導演將會是我一生一世最敬愛的導演,在個人在說,印象最為深刻,意義也特別重大。

2、如果可以重新選擇,06年這一年您最想做哪件事情?

如果可以重新安排,真的想跟家人出外旅遊走走,短途旅行也是好的。

3、06年您買的最貴的一件、跟電影相關的東西是什麼?(如果沒有,可以回答其他物品,比如:房子、汽車等等)

在奇斯洛夫斯基的影展裡,我買了兩張來自波蘭的基氏電影海報,都放在家中,很貴啊!兩張整整要二千五百元港幣,但因為喜愛,及為了一解未能到波蘭之苦,也就掏腰包買了!朋友都說我是瘋了,哈哈,想的也是,不過一方面也欣賞自己這方面的瘋狂。

4、在您的印象中,每年的新年到來之前,您通常都會做什麼?心情是喜悅還是恐慌?(或者還有其他)

新年到來,通常也會想想自己這一年做了甚麼?然後,就是計畫一下來年的工作。不過,所謂計畫都是很初步的構想,也未知是否能踏實完成。近年來多是恐慌啦,因為年紀又長一歲,寫作路畢竟不易走。

5、如果可以和兒時的自己說一句話,您會說什麼?

小女孩,你真的要努力讀書啊,原來基礎功夫真的很重要的!

6、假如您沒做電影工作的話,您現在會在做什麼?

大抵都是寫作工作,如編輯採訪之類吧。

7、那麼,在即將到來的2007年,您最想見到的第一個人是誰?最想實現的第一個願望是什麼?

可以計畫時間到波蘭來一次長途旅行,見我最心儀及敬佩的配樂家Zbigniew Preisner。

8、如果現在有一個機會讓您拍一部電影,您想拍什麼?(翻拍大師經典作品或者自編自導都可以說)

想拍紀錄片,有關香港的小市民生活,有關衣食住行的。

9、2007年您認為我們應該關注哪部國產電影?(海外影片也可以說)


這個很難答,可能我一向很少只集中注意電影的影響力,反而相信有些影片影響的地方是很個人的,這要看個人的口味與緣份了!

10、請您選擇一張您曾經(或者現在)隨意拍一張照片發給我們,然後給照片起個名字?


我的兩張奇氏海報。

星期五, 2月 02, 2007

情味

  上星期張貼了有關我的一點授課感想,不少認識的朋友都立即跟我說:「不要動氣吧,看來你真的很入心的緊張。」是的,對於著緊的人與事,我總是有點執著,甚至不免動氣。其實,世事總有兩面,後來想想,年青的時候,誰箇真的可以靜靜的坐下來在課堂聽書?我也曾經有過在課堂裡發白日夢的日子(嘻嘻,嚴格來說我不是一個好學生!)於是,就叫自己多點體諒。

  誰知道呢?成長,總要經歷許許多多的錯失與遺撼。

  而且,實情是,我有好些友人都是在課堂上結識而來,感覺要好,是時候要多謝他們才是,不要一面倒的責怪上課的朋友。

  許是緣份,這班「學生」友人也不用經常見面談天,可是已有一定的感情(嘻,我知道他們之中有些也有瀏覽我博客的習慣!!),畢竟大家也是喜愛電影的,對電影的喜愛與熱情,就是一種最基本的共通性。有些「學生」友人就是後來再沒有怎樣接觸,可是在課堂上,他(她)們曾經對我表示的支持與鼓勵,一直銘記於心。是的,不如談談他(她)們。

  昨天到百老匯電影中心一逛,就看見開朗的Pamela。Pamela曾經上過我兩個課程,她是電影發燒友,昨天她拉著我,興奮地說她跟我一樣看了蔡琴的第二場演唱會,也是由衷欣賞。又對我說,現時她每星期總要看上兩三部電影,從她的眼神裡,我感到一股幸福,事實上,她不時說,自從找到看電影這個興趣,人就開心踏實得很。Pamela是個很好的例子,她爽朗友善,有時候看到好的文章、節目活動與電影書藉,會告訴我知道,跟我分享,因為一次偶然機會,還請我的父母看表演節目,昨天突然踫上,大家就是談上十數分鐘,感覺已經很好。

  MC是我的另一位「學生」友人,他在政府部門工作,也曾上過我的兩個課程,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他不時會留下一些有關我的文章與訪問給我,後來我才知道,像他這位資深公務員,原來還拍短片、上編劇課、學電腦剪接,有次,他上了金培達的電影音樂課程,還給我多印一份課程大網參考。還有還有,最感動的,是他去年到英國與波蘭旅遊時,一直給我發電郵,看到一些電影音樂書藉,又問我可有興趣購買,代我從老遠的地方帶回來。到波蘭時,他又找來當地的導遊給我拍下一段短片,內容是請她示範如何以波蘭語讀我最喜愛的導演Kieslowski與配樂家Preisner的名字,今時今日,我終於可以跟學生們說Zbigniew Preisner的名字──這可要多得他!!除了電影,MC是一個對很多事物都滿有興趣的朋友,有次我們坐在咖啡室談天,他跟我說,從小到大喜歡的東西多得很:集郵、文學、日劇、韓劇、看電影、拍短片……我都說不清了,總之,MC那種熱衷給朋友發掘好的東西的精神(他還把自己的興趣推廣給身邊的同事),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

  阿Pat對電影的熱情也是令我驚喜不斷的,她總喜歡在下課的時間跟我邊走路邊談電影,有時候,又給我找來好些冷門電影vcd,巴啦巴啦的問我可有看過甚麼、聽過甚麼。阿Pat說話快,腦袋也轉得快,跟她談天,你感覺到是一股熱情的暖風襲人,再疲累的身軀,精神也抖擻起來,很愉快。有次,我因為有多出了的電影票,就找阿Pat一起看,她是滿心歡喜,看過電影後大家又一起吃飯談天,不知多痛快。

  Daniel是一個在浸會讀電影的學生,上課時他總是耐心聆聽,有回因為要到澳洲旅遊,他沒法上課,可回來時,卻給我帶來了一盒澳洲的朱古力,真體貼!還有SK,他呀,到了台灣旅遊,又給我帶了一些台灣文化資訊,那份心意,也是蠻親切的。此外還有爽直豪情的Sophia,她的小說《星期一的海邊》出版了後,也給我送來一本分享,有回也在Kubrick的書店踫上她,她就開心地請我喝咖啡,談電影、談生活、說朋友。Cherry跟友人到法國與當地的電影資料館後,亦不忘給我傳來很多漂亮的旅遊照片分享及送我一張美麗的電影明信片……

  其實在教授電影課的過程,令我體味了很多豐富而珍貴的人情味與友誼,只是一直沒有說出口裡,都銘記於心。

  還有這個博客,也一樣令我結識了很多不曾見面的友人,是的,多謝大家對我關心,祝願大家,一切安好。

  新知舊雨,有機會大家在路上踫上,大家說聲好!